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对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积极回应,政府已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调控任务的转变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紧缩政策通常可以同时实现“两个防止”,而“一保一控”则意味着政策制定经常面临“两难冲突”。显然,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不能依赖单向的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力。  相似文献   

2.
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全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2013年国民经济呈现出稳、进、好的态势。马建堂进一步解读这一态势背后的意义时表示,“稳”体现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表现为增长平稳,就业稳定,物价平稳,农业稳固。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与上年持平。去年全年CPI上涨2.6%,低于物价调控目标。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去年粮食总产量跃上了12000亿斤这个大台阶。这些数据说明了“稳”。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当前粮食生产的基础尚不稳固;粮食直补未能协调好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我国粮食市场存在“政策型”波动现象;粮食市场风险还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分析重点是:如何加强粮食生产的基础,培育中间大商业组织,综合协调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目标并联、“二元”稳定的粮食政策结构以避免“政策型”波动,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解决订单农业发展的风险难题。  相似文献   

4.
粮食供给不足,是我国近年来农村改革碰到的最大难题之一。这种“短缺”不仅造成了我国物价的剧烈波动,而且还危及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利润、积累过程及劳动就业等等,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本文试图以我国所处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阶段为背景,从结构变化角度来寻求粮食短缺原因及  相似文献   

5.
2015年“稳增长”政策效果在社会流动性层面得以体现,货币信贷保持较快增长,信贷与社会融资结构趋于优化,社会资金成本下行.2016年经济金融形势更为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与通缩风险持续存在,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最为突出的问题,债务风险与不良风险上升且加速暴露,利率调控面临转型困境,国际金融变数加剧金融调控“三难选择”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仍需在多个目标之间进行平衡抉择,但需要加大对“调结构”的支持力度,保持“微刺激”取向,运用定向政策工具加强结构调控.  相似文献   

6.
2013年物价将面临结构性上涨压力,但物价全面性上涨的压力不大.从总量角度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总需求相对不足与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的矛盾.2013年,投资增速和出口增速将出现反弹,而消费增速可能继续回落.建议管理层采用结构性调控政策来应对物价的结构性上涨;适当调高今年的货币和信贷增速;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尽快扭转制造业投资快速下滑的势头;疏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类融资渠道,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控制地方平台融资过快增长,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出台新的消费刺激政策,防止消费增速过度回落.  相似文献   

7.
《发展研究》2012,(9):45-52
7月份福建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工业增速有所回升,三大需求缓中趋稳,物价涨幅渐至底部,同时也存在需求回升总体乏力,企业经营效益较差,财政收入增长趋缓,信贷供给增长偏慢等实际困难,增长再度放缓的风险依然存在。下一阶段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优化经济结构,挖掘消费潜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8.
张晓晶  张明  费兆奇  曹婧  王喆  张冲 《金融评论》2023,(1):1-22+122
2022年,国际方面,乌克兰危机叠加美联储加息,海外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方面,经济增长从快速下降到缓慢回升,宏观杠杆率前高后稳,社融和信贷冲高回落,理财赎回潮增大年末债市波动,股市于深度调整中显较强韧性,中美经济、政策周期错位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总体上,面临国内外多重复杂因素冲击,2022年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总基调,助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促进房地产、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以及金融业扩大开放,经济增长有望回归潜在增长水平。进入2023年,“稳增长,扩内需”成为宏观调控主基调,货币金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市场内生动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并着力稳物价、稳就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9.
李春 《财经窗》2003,(12):26-27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农发行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政策的相应调整,粮食贷款种类由保护价收购贷款向非保护价贷款转变,存量信贷风险加大,不仅阻碍企业的生存发展,影响农发行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后劲,更不利于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宏观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注定是中国发展的“大考”之年。 首先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国际上,持续的次贷危机影响、油价上涨、物价高企、粮食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历史性挑战,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陷入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或许是果而不是因,即美国次贷危机仅仅是美国经济结束繁荣周期步人衰退的一个结果,同时也加速了衰退的步伐。目前除美国政府之外,多数研究机构认为美国肯定会陷入经济衰退,惟一的问题是衰退的深度和长度。  相似文献   

11.
姜洪 《经济视角》2008,(10):10-13
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状态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央提出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我们应当准确把握中央的“一保一控”的方针,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加以重新的认识与思考,对调控的任务以及政策工具选择做出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未来我国经济增速能否持续回升,取决于外部发展环境能否好转和国内调控政策的力度及其可持续性。模拟分析表明,只要国内财政支出力度和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就能超过8.5%,恢复快速增长状态。国内调控政策力度紧缩、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会导致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二次探底现象。要保持2010年经济较快增长,同时防止信贷规模过度扩张、抑制潜在金融风险,保持财政支出力度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是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考虑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房价平稳的多目标调控模型,从非线性调控模式的视角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模式依赖于GDP增长率的实现程度、对通货膨胀的管控效果以及房价增长率的变动幅度,表现出多目标动态轮换关注的非线性调控模式.具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的非对称偏好且对通货膨胀的调控力度不足,对房价的调控具有正向的非对称偏好且较依赖历史房价增速信息,这使得房价上涨产生了较强的惯性.这意味着改变货币政策的非对称调控偏好,特别是加大对通货膨胀上涨的调控力度,同时引导公众降低对房价增速的预期并加强对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力度,对于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有文献大多是定性地分析粮食生产弱质性的原因,并把弱质性视为粮食生产永恒不变的特性。笔者以相对劳动生产率系数作为粮食生产弱质性的测量指标,计算分析了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取决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战略,局部波动则主要由政府粮食政策的调整引起;粮食生产弱质性程度与粮食生产经济拉动效应中度负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与第一产业比重高度负相关,与第二产业比重没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与第三产业比重高度正相关;粮食生产弱质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问题,针对其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足、配套产业缺乏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模式较为单一、黑地等直补政策的困境等财政金融政策的问题,提出诸如进一步落实国家粮食产业政策、加大粮食财政直补的力度和加强水利工程政策性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2012年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同时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预计全年GDP同比增长9.4%,cPI同比上涨5.5%。2012年,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的小幅“双降”态势。建iK2012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落实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中,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为我国经济进一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经济视角》2011,(8):7-8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面临“稳增长”与“控通胀”的双重挑战。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我国政府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将“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全年国内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了2001-2011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增加的核心因素,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存在“波特假说”;自主创新推动了技术进步,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入,仍然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此,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制定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鼓励“草根创新、大众创业”、推动高等教育更大范围的普及、加大资本投入力度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实现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是1998年以来粮食购销政策调整最大、粮食企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败与否,与农发行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必须切实履行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积极支持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一、准确把握政策,切实做好粮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工作1.认真落实“定量收购”的资金供应政策。按照省政府“定量保护”的收购政策要求,在资金供应上要区分两种情况给予贷款支持:一是对实行价内补贴方式的,粮食购销企业收购…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粮食生产中,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近些年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对耕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节水灌溉设施开发缓慢、粮食单产受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影响较大。今后应节约耕地资源、建设生态化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加大粮食生产中生态补贴的政策力度,使吉林省的粮食产业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