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国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取得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韩国模式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并非是背道而驰的.笔者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也具有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更多关注于利用有肜的物质文化遗产创造经济价值,均忽略了对非物质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开发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旅游开发则有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事业。可以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是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工厂、建筑群、矿山等物质性遗存为主,传统工业时期的工业遗存尤其是大量赋存的非物质工业遗存的保护意识和效果都不容乐观.文章认为,建构科学合理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是工业遗产挖掘、认定,建立保护名录等基础性工作的保障;我国非物质工业遗产主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得到保护,在现有的2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四部分.文章引入非物质文化视角,采用文献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当前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特征、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机理,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业遗产保护体系构成,进一步明确了非物质工业遗产的保护内容.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新事物的冲击下面临着消失的窘况,尤其是在科技熏陶下的大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是匮乏,加强对石家庄市在校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传承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个人见解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虎敬 《河北企业》2013,(10):85-86
<正>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文化遗产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或族群创造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对于相关概念的认识与界定经历了一个艰难与复杂的历程,最初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开始。最早以地方法规形式提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是云南、贵州两省,分别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两条例都以列举的方式罗列了本省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2011年6月11日,《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和弘扬,以保证我国优秀的文明长久地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精神特质充分体现了出来。每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以德树人和以文育人,使非遗文化的良好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事业,本文对非遗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国家和地方纷纷出台各种法规与规范,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探讨则较少.本文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开放式博物馆的概念,提出了保护文化空间的思想,并指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保护上具有一致性.借鉴国外的保护经验,认为构筑开放式博物馆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有效的结合点,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技术手段引入到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之中.最后,对构筑开放式博物馆规划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刘淑娟  汤静 《价值工程》2010,29(16):124-124
本文作者深入研究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内容,总结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四大主要的实施机制,以期给该公约在我国的适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具有独特的资源价值,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财富和文化实力。河北通过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河北省地大物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目前已覆盖了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等10个主要类别。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变化,河北省的非  相似文献   

12.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7,(16):108-110
物质文化是可以制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是积淀出来的,但后者也离不开前者作为载体。那么,商业何为?这是一个哲学话题,却并非一个哲学论坛。不是"文化遗产日"这天(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在一处"物质文化遗产"(动物园畅观楼,慈禧行宫)举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着实有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3.
冯骥才是著名的当代作家和画家,又是当代文化学者。近十年来,他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抢救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2001年初夏,冯骥才当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在此之前,冯骥才已经担负6项工作,而且大都是主要负责人,其中有4项又是全国性的,已经觉得不堪重负。但到了民协之后,冯骥才又把一个更艰巨、更沉重的事情压在背中国地产市场CHINA REAL ESTATE MARKET16六月号·2006上,就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现在,中国民间的木版年画、剪纸、唐卡、泥塑、民俗志等一系列的项目正在全国各省全面铺…  相似文献   

14.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精髓的灵魂所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浓厚底蕴的文化传承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为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之处展开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一红 《价值工程》2014,(27):279-280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音乐专业院校的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员优势,采取数字化的形式来参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文主要就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保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乡愁”九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愁之所生者多元,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之愁;有"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的民工之愁;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文人之愁,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士大夫之愁,不论哪种愁,其源益出于异乡的孤独,思乡的愁苦和归乡的尴尬。  相似文献   

17.
服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众多企业通过自己切身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循的有关服务方面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也是企业或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服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清编《全唐诗》共收录二千余位诗人的诗歌近五万首,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是我国一部规模宏大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唐代的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集中地反映在《全唐诗》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现代化伟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显示出更大的价值.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鄂州山村时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2015年他在云南大理考察时再次要求,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2012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四部门联合通知要求,我国全面开展了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截至2020年底,已有6819个传统村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什么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本质意涵?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怎样解决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以及防止过度开发,避免"千村一面"?这是攸关能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许多西方企业都使用360度绩效评估法进行企业绩效考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企业也纷纷引用这种绩效评估方法,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本文在对360度绩效评估法进行了概述后,重点从五方面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对360度绩效评估法的消极影响,最后提出了四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