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飞 《税收征纳》2013,(4):29-32
2008年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明确了不征税的内容,不征税收入如何进行涉税处理,有不少企业了解得不够。本文通过实例对不征税收入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便于纳税人更好理解企业所得税中的不征税收入的操作处理。一、新税法引入"不征税收入"概念"不征税收入"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新创设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入征税范围  相似文献   

2.
我国税收学中的一些术语,主要是体现在税收制度中的要素。我认为,正确地揭示和建立税收学应有的术语,对于处在发展中的税收学,无疑会起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就税收学中几个术语概念,谈一点看法与认识。 一、是“征税对象”还是“征税客体” 税收学中碰到的第一个术语,就是征税对象。这里征税对象的意思,就是泛指一切应纳税的行为的客体。所以,征税对象在现行的税收教材上又被称为征税客体,即征税对象就是  相似文献   

3.
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为什么能够征税?国家又该如何征税?这是税收的基本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弄清征税行为的属性。对征税行为的属性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什么征税,对什么不征税,是多征税还是少征税,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征税,不同的选择会形成不同的税收政策,从而会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改变资源配置,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  相似文献   

5.
征税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是采用狭义概念,即征税人是指在税收法律关系中行使税收征收权和管理权的国家机关,也是依法进行税收征收行为和税务管理行为的当事人。征税人可以分两大类,一是政府征税机关,二是征税协助人和征税委托人。  相似文献   

6.
浅谈免除经济性重复征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重复征税(DoubleTaxation),是指对同一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收一次以上的税收。重复征税包括“司法性”重复征税和“经济性”重复征税两种情况。“司法性”重复征税,又称“管辖权性”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税收管辖权的主体向同一个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这种重复征税属于不同主权国之间司法管辖的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国际税收协定予以协调。“经济性”重复征税,是指对一个以上的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例如,一家公司的利润被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公司股东收到从税后利润中发放的股息后又被征收了一道个人所…  相似文献   

7.
导读     
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特征,国际贸易可分为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税收上是区别对待的,即进出口商品贸易依据消费地征税原则课征增值税,进口征税,出口免税或退税;而进出口服务贸易依据境内征税原则课征营业税,既对进口征税,又对出口征税。那么,这种服务贸易区别于商品贸易的双重征  相似文献   

8.
对数字货币征税的前提是明确其本质属性,在小额支付范围内可以基于"货币认同"认可其货币地位,而在投资业务领域其应当属于无形财产。许多国家已经具有了数字货币征税经验,美国、日本就是数字货币征税的典型代表。我国对数字货币征税在官方立场、现有税收体系适配性、行业技术专业性方面存在障碍。借鉴国外数字货币征税经验,可以从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两个层面构建我国的数字货币征税体系。  相似文献   

9.
征税是一个包括国家、征税人和纳税人在内的动态过程,我国大量税收流失与对征税行为的激励不足有关,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和对七大变量的讨论,认为未来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应充分重视对征税行为激励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对职工股票期权征税的国际研究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世界各国对职工股票期权所得的征税规定不同,导致跨国征税十分复杂,从而产生更多的征管漏洞、重复征税和国际争议。我国职工股票期权征税存在很多漏洞,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约40万家,其中有相当部分实行职工股票期权制度,上述企业职工此项期权所得的征税权属我国所有,但至今许多地方未见征收此税。位列世界企业500强中的绝大多数已来我国投资办企业,其经营者一般是顶级高收入者,也未见其就此项期权向我国纳税。为了堵塞税收漏洞和防止重复征税,必须改进和加强对此项期权的征税。  相似文献   

11.
税收理论认为,纳税人、征税对 象、税率是税种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 其中征税对象尤显重要,是一个税种 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要完 善某个税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改进 其征税对象问题。征税对象是征税所 指向的客体,表明对什么征税。计税依 据是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国外通常 在狭义上将其称为“税基”。征税对象 和计税依据有密切关系,前者是从质 的方面对征税的规定,解决对什么征 税的问题;后者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 的规定,解决税款如何计量的问题。个 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是一 致的,都是个人取得的所得额。经验表 明,在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时应把扩 大其税基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可以 有效地达到增加收入、实现效率和公 平的税制改革目标。 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的理论分析 个人所得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应 该是科学地界定个人所得的概念。在 现代社会,人们把各种收入形式都作 为所得,如货币所得、实物所得、财产 所得、工资所得、劳务所得、资本...  相似文献   

12.
财经知识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市场运作,以商业收入来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日益普遍,从而引发了对非营利组织的商业收入如何进行税法规制的探讨。本文考察了非营利组织商业化运作资金的来源,分析商业化非营利组织征税的必要性和区别性,最后从减税角度对征税范围、征税标准、征税比例三方面比较得出非营利组织商业化运作征税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征税人视角论我国税收流失的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征税人违规导致税收收入的减少是一种严重的税收流失现象,违规收益、对征税人违规行为的查获概率、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程度、征税人的薪金是税收流失是否发生的影响因素.征税人执法犯法的收益与成本之比的关键因素是违法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此本文提出治理对策:依法征税是基于征税人视角治理税收流失的根本;强化征管,提高查获概率和惩罚力度;提高素质,增强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施正文 《涉外税务》2003,1(4):27-28
征税参与原则是指受征税权力运行影响的人有权参与征税权力的运作过程,并对征税决定的形成发挥有效作用。“参与”不同于“参加”或“到场”,它是行为主体一种自主、自愿、有目的的参加,意在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某种结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减少税收流失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通过建立规范的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博弈模型,基于征税机关与纳税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可以得出该模型的纳什均衡解。证明了应从增大对偷税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征税部门的稽查成本、提高对征税机关有效稽查的激励、降低征税机关的稽查风险等方面入手来治理偷税现象。  相似文献   

17.
钟税官: 我公司原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定期减免税优惠,2008年按18%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09年按20%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减半征税,2010年按22%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全额征税,2011年按24%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全额征税,2012年及以后年度按25%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实行全额征税。最近,我公司经有关部门批准,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18.
企业所得税的收入总额按是否属于企业所得税征税范围应分为征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对征税收入按是否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再分为免税收入和应税收入。为取得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发生的相关支出都应允许在税前扣除。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即征即退的增值税款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会虚增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作为免税收入处理,才符合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国家产业政策。至于软件企业将即征即退的增值税款用于研究开发,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产生的影响,应通过规范实行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的计算基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等纳入征税范围。"显然,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倾向非常明显。本文归纳增加了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的现实意义,揭示了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孟涛 《税收征纳》2014,(12):36-37
不征税收入就是不纳入企业所得税征税范围的收入,它不属于企业营利性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企业不负有纳税义务,一般来说是有着特定目的的收入。《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明确: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对上述不征税收入做了详细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