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欧盟REACH法规,将对全球化工及相关领域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我们就REACH法规的内容、特点、影响作一些通俗解读。并就如何应对REACH法规提出相应对策,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欧盟REACH法规框架内容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ACH尽管是一个有关化学制品的法案,但它的内容不仅涉及大量的化学药品(“化学物质”以及“化学配制品”),还包括舍有化学成分的所有产品(所谓的“物品”)。也就是说,涉及了所有的产品。因此,它将对中国向欧盟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REACH不仅对中国的化学制品生产商,而且对直接或者间接地向欧盟出口的所有其它产品和货物的中国生产商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动向。REACH会间接的影响全球的供应和分销。中国生产商应当集中精力理解该草案的规定。及其对欧盟出口的影响,并相应地制定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K-REACH(即韩国化学品注册与评估法案)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与以往的法案相比,K-REACH扩大了对韩国市场上的化学物质监管范围,并且进一步完善了以危害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韩国化学品管理体系。与欧盟REACH法规相比,K-REACH在注册缓冲期、新物质注册要求、聚合物注册要求、审核流程、法规定义等方面皆有不同,部分要求甚至更为严格。随着中韩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新法案必将对中国对韩化学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针对此情况,企业可通过实效与成本之间的平衡来确定最佳的注册策略,并及时关注法规动态,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4.
2003年5月,欧盟颁布“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咨询文件”(简称REACH法规)以来,鉴于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巨大影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对REACH法规进行跟踪,向欧盟有关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向企业进行宣传、动员、培训,做好应对准备。2007年6月REACH法规生效后。协会把应对工作重点转到为企业向欧盟化学品管理局进行登记的组织服务工作上来。  相似文献   

5.
欧盟REACH制度实施对我国农药行业的影响及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REACH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农药行业总的来看,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太大。对我国农药产品出口欧洲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估计短期内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REACH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化工中间体的进出口或转口贸易减少或成本提高;从欧盟进口的一些农药新剂型所用助剂的进口成本可能提高;欧盟范围内的公司可能把一些环境污染大的产品转到我国生产。因此,对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和农药企业来讲,需要认真研究REACH制度,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工业将产生的影响,可以预见,染料、有机颜料和有机中间体等出口量大的化学品将成为欧盟检测的重点。毫无疑问,REACH法规抬高了欧盟化学品准入的门槛,将对我国染料工业以及下游的纺织品行业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据悉,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REACH法规)将于2006年开始实施。专业人士分析,这将大大提高化工产品进入欧盟的门槛,虽对整个医药行业影响不大。但大宗原料药出口商将受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REACH法规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1日,欧盟《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制度》,即REACH法案将正式生效。作为一个全新的体系,REACH法案的实施会将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及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管理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9.
REACH法案背景下我国石化企业的战略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ACH法案如同一把双刃剑刺痛我国石化企业,一方面影响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增加进口原料成本,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失去欧盟市场;而另一方面又促使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某些领域加强与欧盟企业的战略合作。对此,我国企业不能盲目积极,也不能盲目消极,更不能观望,应坚持“理性对待、科学决策”的原则,分析寻找可选择的规避措施,调查产品的竞争力和生命周期,将REACH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与企业战略调整相结合,积极、科学、乐观的面对。  相似文献   

10.
自2007年6月1日欧盟REACH法案正式生效后,谈论REACH的文章和各种观点不断充斥各种媒体,但大都针对REACH的影响力、内容复杂性和应对重要性等问题,而没有针对企业真正关注的实际问题。笔者通过参与商务部组织的REACH调研工作及在工作中所掌握的企业实际情况。从正确认识REACH法规、目前企业应对REACH法规的具体措施、现阶段联合注册的困难、政府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四方面解析,来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REACH。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医药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的现状,采用数字对比、案例分析等方法,旨在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医药出口的多层次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医药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市场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确保食品安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2008年以“三鹿奶粉事件”为导火索,食品行业出现了很多问题,对食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食品企业该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述我国食品大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食品行业面临的问题,对此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欧盟公布的《未来化学品新政策》白皮书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绿色壁垒和贸易壁垒形式。它给我国的化工行业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将使我国的染料、颜料、农药、有机中间体、纺织品等的出口成本、创制成本大幅提高 ,制约了这些产品的出口和发展。应对措施是 :强化观念转变 ,提高产品质量和检测技术水平 ;强化体制改革 ,积极开发新产品 ,从而在面对欧盟新政策的挑战中争得主动 ,赢得胜利。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人们对时尚的关注越来越多。时尚是个含义很宽泛的词汇,根据追求时尚的人不同,对其含义体会的深浅也各不相同。时尚是一项产业,背后就需要一个完备的体系来支撑。时尚体系促成了时尚概念以及其现象和实践的产生。时尚产业的发展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城市本身的先进程度,它的发展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服装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以之为依托的时尚产业还不成熟。时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尚短,根基不深。我们在搞好时尚体系建设的同时还要加紧经济建设,并且搞好时尚文化建设,为中国成为时尚大国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
《玩具世界》2009,(3):11-13
作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出口国针对大量中国玩具输入的贸易保护政策接连不断地推出。就算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种贸易壁垒政策在极具“穿透力”的中国商品涌入之时,也不能避免。中国玩具占了世界市场80%以上的份额,  相似文献   

16.
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影响的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出口、进口、竞争力和创制新产品等方面的影响,指出应当直面迎接欧盟REACH法规的挑战,及早作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才是上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产业早已告别“短缺时代”进入过剩阶段,过剩已经成为文化生产的常态.过去基于“短缺理论”基础上的普惠式产业政策已经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文化产业政策必须面对产业过剩的新环境,以应对过剩阶段的突出矛盾为政策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较大的情况,对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结构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工业增加值能耗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工业经济内部发展及结构变化对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的影响,提出尽快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建议,为实现工业节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实体经济在迈向全球化路上走在金融体系的前面,缺乏现代金融支持的中国经济步履蹒跚。金融落后使中国企业不得不依附外资金融机构。缺乏共同国家利益的交易使我国遭遇巨额亏损,外资机构主导金融市场后开始大肆掠夺。中国产业资本对赌境外金融机构失败遭遇收购。外资金融资本联手产业资本逐渐入侵中国市场。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配套当能推进中国强国之路。中国金融业必须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中国必须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提前准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海外并购可同时出击。  相似文献   

20.
运用CGE模型模拟分析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主要行业的产出、收益及投资水平的作用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出、收益和投资变化率与对外贸易变化率呈正相关;除了金属行业的收益增长率在贸易小幅增长时,其行业的收益率高于贸易的增长率以外,其余行业的贸易的增长率均大于各行业收益增长率,低于投资增长率;而贸易的小幅增长对于纺织业、金属行业、炼焦、煤气和石油加工业的收益水平的提升更有利;贸易的高度增长对于具有增长潜力的机械行业更有利;对于食品制造业、化学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来讲贸易的适度增长对行业发展更有利。由此提出在大力发展制造业贸易的同时,要针对各行业对贸易的不同敏感程度,合理的调整产业政策,发挥技术创新能力,以此提升制造业的贸易利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