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文章将产业结构变迁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利用197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虚高度化”现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对重要性却在不断提升;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285个城市2008-2017年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城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且对后者的促进效应具有动态增长趋势,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与沿线国家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提高了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开通中欧班列只提高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位于"一带一路"的节点和枢纽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都具有促进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东部、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只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技术提升效应、产业转移效应和第三产业发展效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结论为我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2011年实施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8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评估了该科技金融政策对试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效果,并对其作用路径进行了探究.结论 表明:第一,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试点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对产业结构高度化质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作用效果.第二,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第三,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实施会提高一线和二线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效率,会促进三线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质量的提升,还会推动二线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第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提高地方金融发展水平来引导金融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是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2005—2017年长三角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通过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显著提升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高度化指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明显,两业协同集聚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不显著。从空间效应分解来看,制造业集聚以及协同集聚能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本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均有正向推动作用。功能型服务业集聚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于"两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5—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HP滤波获得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波动序列,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动态关系。主要结论:产业结构合理化显示出逆周期性,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经济波动具有熨平效果;产业结构高度化则呈现出顺周期性,即产业结构高度化冲击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时期河南省120多个产业部门分类按增加值比重排序的变化,可测算出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主要产业部门的结构变动.由此比较分析得出河南产业结构的特点: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工业化阶段特征显著;城市化滞后,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劳动力结构严重背离;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数量增加较快,但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7.
周鹏飞 《大众商务》2022,(2):228-230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房价持续上涨,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也会引起资本过度集中在房地产行业,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章实证研究表明,房价上涨会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城市化体系,但仍面临着城市化发展进程滞后、整体发展层次偏低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文章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探讨城市化发展战略,提出要重视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市发展的分工与协作;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地域性城市体系,推进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这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据此,本文对重庆市城市化发展与房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目前重庆市城市化发展状况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两者是不平衡的,即短期内重庆的房地产业发展滞后于其城市化水平,但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两者发展是相协调的。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有效测度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效果,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为分析框架,采用CRS群组向上参比DEA模型测算门类行业的技术效率,从产业结构的“质量”角度,构建测度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的新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三地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达到最佳,但都取得一定成效,而且北京的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整体上优于天津与河北。  相似文献   

11.
在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其进一步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宽松发展环境、鼓励创新等方面强化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可以划分为利益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其他动力。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重庆城市化水平,需要对推动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动力进行分析。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重庆直辖以来各城市化动力在其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城乡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势差是其城市化最主要的动力,区外的拉力作用强于区内产业发展的拉力作用,农村推力作用显著,而非经济利益动力,特别是教育环境的吸引也起一定作用。应健全重庆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由外流向内化转变,同时还要加快农村发展和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转移农民就业;现阶段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越来越大的现实,说明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民转移就业面临着农民素质低,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社会管理缺位、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困难。为此,下一步雅动农民转移就业,不仅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搞好农民转移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形势下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单极带动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重庆市的产业布局与结构,并进一步对综合因子得分较高的工业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析,为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找出了活动的空间,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带动重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在自然和文化力量相互作用组成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个城市系统都存在于一个受文化和历史约束的世界中,并拥有一系列已形成的传统和价值。从城市史来看,人类智慧和文化所凝聚而形成的软资源分布、演化与城市及其市民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耦合关系和共生规律。后工业化时代的城镇化越来越依赖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了解和掌握软资源的形成、积累和价值规律,利用软资源的特性来开发新兴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也有利于在新的产业上规划城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物质技术基础也较雄厚,形成了一系列优势产品,并且其技术和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产值比重上升而就业比重下降的趋势.在新形势下,重庆市应重新审视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作为其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战略选择,构筑工业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结构相似数看,重庆与上海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最小;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重庆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从结构偏离度看,重庆第二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偏差;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重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而第一产业越来越不协调,第二产业相对前十年有微小程度的不协调化。  相似文献   

18.
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工业化具有跳跃式发展的基本特征,导致了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分离,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庆应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并大力推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变农民为市民、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研究发现,重庆市及其各个区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从事农业生产而没有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造成城镇化率偏高,而绝大多数区县工业化发展又没有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