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淑惠  李若飞 《财政科学》2022,76(4):112-128
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债券成为地方政府唯一融资渠道,“修明渠、堵暗道”的做法对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性引起关注。本文建立了一个地方官员特征、财政能力与地方债发行规模的分析框架,以2015-2019年我国省级政府地方债发行规模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晋升激励影响,官员任期与地方债发行规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财政能力是债务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财政赤字率对发债量存在负向影响,决定政府内在举债意愿的财政自主能力对债务规模存在负向影响,而作为偿债保障的财政汲取能力对债务规模存在正向影响。进一步探究发展,新《预算法》实施后,严苛的考核问责机制有效约束了官员晋升激励对地方债发行的刺激效应。本文为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增强地方财政能力,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不平衡为切人点来探索转型时期中国城镇房价持续高涨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在对经验事实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1年的分省面板数据,本文将财政不平衡、土地财政和房价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对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经济基本面、人口结构、城市化率、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和地区间竞争等潜在影响因素的情形下,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不平衡是引致其积极追求土地财政的制度性因素;土地财政规模与房价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反馈效应;进一步分析财政不平衡对房价的影响机制,系统GMM的估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不平衡对于城镇房价的持续上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土地财政规模是连结两者的中间变量。由此,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为了抑制房价快速持续上涨,理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分配关系、落实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以及完善地方融资渠道等制度建设等方面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和房价水平置于同一框架来研究推动中国城镇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制度性因素。经验事实表明,较高的房价水平总是与较大的土地财政规模相联系,而土地财政的形成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密切相关。在对上述经验事实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2000—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经济基本面、城市化率和地区竞争等潜在影响房价的因素后,分税制背景下逐年扩大的财政分权度是引发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制度性因素;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规模对中国城镇房价水平的高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正向效应会随着财政分权度的扩大而被强化。本文的估计结果对财政分权变量的选取、估计方法的选择和估计函数形式的设定均是非常稳健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房价水平呈现正向相关的理论机制,并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5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对两者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上涨显著地促进房价水平增长,而房价水平的上涨反过来又会促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一方面,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价上升导致地价持续上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增加,更容易通过土地抵押举债,导致债务规模的升高;另一方面,伴随着住房需求的增加,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推高了房价。这为中央政府相关房价调控政策、债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中国重要风险隐患之一,而房地产市场繁荣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增收的重要保障。研究采用2010-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表明:房价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从国际案例中美国、新西兰的经验来看:美国将房产税作为偿还市政债券资金来源,在房价上涨情况下,其增发债务的可能性更大;新西兰政府不对债务实施规模控制,房产税收入是影响其借债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这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借债能力。据此,建议参考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发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沈泉江  韩健 《财政监督》2023,(23):82-87
地方政府性债务可以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鉴于日本的财政体制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本文以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夕张市财政重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地方债的综合治理,为我国实施更加精准的地方债政策、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一般均衡框架,考量房价、土地财政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市场存在摩擦时,土地作为重要的抵押资产,房价波动和土地财政会扭曲创新资源的配置,在短期和长期对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短期房价上升通过土地财政推动政府支出增加和总产出扩张,同时带动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当面临新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房产,缓解流动性约束。但在长期,土地财政引致的政府债务挤出了企业信贷,部门间信贷错配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同时高房价会导致企业转移部分资源投资房产,部门内资源错配进一步抑制了企业创新,从而降低了长期经济增长率,政府增加土地供给,则会弱化政府债务对企业创新要素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财政可持续性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政府债务规模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备受关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为综合评估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本文基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年至2021年的财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9个财政可持续性指标进行赋权,构建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评估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人均地方自有财力、地方债利息保障倍数是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不同地区间财政可持续性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文相应提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拓展地方财政收入、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颖 《金融与经济》2021,(10):91-96
地方债在稳投资、降成本、补短板、应对冲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受宏观经济稳增长、预算支出扩张、风险错配影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重;受隐性担保、行政干预影响导致地方债市场化程度仍不足;受地方政府融资"冲动"、管理机制不完善影响导致专项债存在显性债务隐形化风险;受债务扩张"抑制性"、配套条件要求较高等影响导致地方债杠杆作用未充分发挥.未来地方债发展应在适度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量、加快地方债券市场建设、完善专项债管理机制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0.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推出了由政府主导的投资计划,地方债开始在我国发行,地方债资金主要用途是被政府用于公益性项目,对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随着我国债券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地方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然而,地方债资金使用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地方债的总体发展规模较大,资金使用程度较低,偿债压力过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本文针对于地方债的形成原因,了解地方债的发展趋势,根据地方债政府性债务的实际特点进行分析,以便于找出地方债的风险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我国打开债务发行的大门后,地方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地方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资金的使用过程出现了很大的隐患,总体规模较大,资金使用程度较低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针对地方债的形成原因,由实际出发,对规范地方债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收紧、项目投资收益有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受到遏制以及举新债偿旧债压力倍增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缓解地方债压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梳理了国内有关地方债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地方债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在总结和借鉴澳大利亚地方政府融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发展市政债券市场和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新型业态,极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对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困境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基于我国201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提升了债务融资规模,还抑制了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同时,数字金融不仅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还通过提高财政透明度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间接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成本和风险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影响还受到地方政府能力的影响,在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和公共治理能力的调节下,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具有积极影响,这为缓解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困境,科学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勇 《时代金融》2014,(5):34+39
房价上涨受供给需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业的过快增长使得住宅用地规模扩大,压缩了商服用地空间,造成区域土地功能冲突。从用地规划角度,解决土地财政及保证房地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控制住宅用地规模,增加商服用地供给规模。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国围绕地方债治理出台了许多财政改革措施,但目前看,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增强财政金融改革的协同性,推进财政金融体制一体化至关重要。根据瑞银估算,2016年政府债务规模达50万亿元,占GDP比重为68%。其中,地方政府及准政府债务约33万亿元,广义地方债的快速增长是政府债务扩张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地方债存量10.63万亿元,其中2015~2016年地方债总计发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房地产市场和商业银行双重视角,利用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风险的风险传递关系和传导路径。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的财政风险转化为房地产市场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同时,土地财政、信贷扩张和影子银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路径。为防范金融风险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降低金融部门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联,厘清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快速增长,地方债已成为各级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杠杆,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分散举债,债务核算不清,管理失于规范,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造成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地方债全面“自发自还”改革为准自然实验,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自主发债政策冲击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开前门”和“堵后门”政策冲击都能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提升影响。第二,从规模效应来看,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开前门”政策冲击能增加民生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公共基础设施有效投资,有利于实现地区规模经济。第三,从结构效应来看,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堵后门”政策冲击能缓解债务挤出效应和降低土地财政依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投入效率。以上结论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地方债的“借、用、管、还”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地方举债融资机制在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的背景下,房价调控能否使资本流向非房地产部门?房价调控如果触发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宏观政策应如何应对?本文基于中国宏观经济的特征事实,引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将房价变动与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联系起来。研究表明,由于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贷款筹集收入,房价管控导致的地价下降会带来地方政府收入的下降,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不出现违约,那么房价管控带来的地价下降会降低地方政府从金融部门获得的抵押融资额,使非基建部门的融资成本下降,非基建部门投资和产出上升。而如果调控房价带来的地价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金融部门资产受损,使金融中介减少贷款和提高贷款成本,带来整个社会的信贷紧缩,经济中各个部门的产出大幅下降。进一步的政策分析表明,有必要在避免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的同时,使用财政资金补充银行资本金等多种方式稳定金融中介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将房价调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与房价的关系,地方政府对农地征收的垄断和土地变更的用途管制是土地财政的基础,许多地方政府主导成立了大量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并以土地为抵质押物和以土地出让收益为还款来源进行大规模举债.同时,地方政府官员面临经济和政治双重压力,在"政治竞标赛"的考核与激励下,用举债资金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导致了房价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