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黄河上游的甘肃东部,有一个210多万人口的农业地区——平凉。它地处黄河的两个分支径河和渭河交汇处,六盘山下,关山西麓。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更有深厚的黄土。历史上这里曾是周孝王载畜兴牧所在,秦穆公铸剑强兵的京畿,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商贾云集的旱码头。这片土地上曾有道不完的动人传说。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片土地渐渐趋于贫瘠。这里群山环抱,荒峁林立,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全区辖径川、灵…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大草原是牛羊的天堂,也曾经是狼的天堂。在这里,除了马的嘶鸣,羊的咩叫,随时还可以听到狼近在咫尺的嗥叫。狼是牲畜的天敌,特别是羊、小马驹、小牛犊和那些老弱病残的牲畜,是狼最容易吃到的活食。如果是小马驹、小牛犊,狡猾的狼会巧妙地绕开乳牛的尖角、母马的铁蹄,一口咬断小牛犊、小马驹的喉咙。如果  相似文献   

3.
西海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千百年来始终难以摆脱“苦瘠甲天下”的帽子。10多年前,随着“宁夏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的建立,成千上万西海固人过上了“天堂”般的瓤生活。但是,对更多西海固人来说,告别贫穷依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巨大工程。  相似文献   

4.
这就是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生存现实。干旱是造成那是贫困的根源。 为了改变这一残酷现实,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各级政府行动了! 扬黄河之水扩大“西海固”水浇耕地;扬黄河之水,抵大河两岸——宁夏中部大片干旱而平坦的荒原,建立新的农垦灌区。 用六年的时间,投资30亿元,开发新建200万亩土地,解决南部山区“西海固”10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 这就是宁夏的“1236工程”。它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扶贫项目和目前国内最大的以扶贫为宗旨的移民  相似文献   

5.
地处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区,也称西海固地区。这里系西北黄土高原腹地,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西”贫困地区之一。然而,近年来这里却活跃着一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创作队伍,形成了颇为壮观的“西海固青年作家群”和独特的“西海固文学”。目前,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全国文学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西海固地区辖六县,180多万人,其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0%。西海固经济落后,尚有近4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从九十年代起,这里却崛起了一支文学创作队伍。这支队伍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克服…  相似文献   

6.
再见,窑洞     
甘肃省东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这里是黄土高原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而位于甘肃东部的庆阳市则是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几千年来,窑洞是这里唯一的住宅形式。厨房、卧室、  相似文献   

7.
张艳  贾登勋 《发展》2008,(1):60-61
一、雨水集蓄利用在西北地区的战略地位 西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这里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大都在400mm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100mm,而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却高达1200mm以上。由于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少,地表水资源缺乏,地下水埋藏较深,开发利用困难,人民的生产生活长期受到干旱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面对西海固     
我是作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困”的成员走进西海固的。临行前,北京电视台记者在中国记协的小楼前采访我。她问我,这次扶贫采访与平时的采访有什么不同。面对着摄像机和话筒,我当然尽可能地说得郑重一些:“扶贫采访,有一种很神圣的感觉。到贫困地区采访,肯定会吃一些苦,但对自己的心灵将会是一次洗礼。”说是这么说,其实我的心里不太平静。西海固对于我只是个模糊的影子,那里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令人心酸的贫困西海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固原等8个县的通称。据地方志记载,唐代以前,这里还草木丰茂,宋…  相似文献   

9.
在榆林市神木县,72岁的老兽医张敏近期的一次住院,牵动了当地许多农户的心.“张站长我们离不开,羊只有交给他才放心.”“老张就是为了我们养殖户跑坏了腿、熬坏了身.”每年出诊220天,半个世纪跑遍了神木的沟沟峁峁,老张看过的牲畜超过百万.年逾古稀,两间陋室,一身职业病,不图名利:病榻之上,放不下牛羊,难改一片丹心,“回去还去翻羊圈”;病残之躯,仍惦念推广新技术,犹存豪情万丈,“今年推广5000只”.在农户的眼中,兽医老张就是那伏枥的老骥、俯首的孺子牛……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座安静的城市,人们生活在一种健康的慢生活中,别看这里位属西部欠发达地区,但这里什么都有,世界上最流行的东西,在这里都能找的到。这就是——  相似文献   

11.
完颜玺 《西部人》2004,(12):44-45
偏僻闭塞的陇东塬上,峁连岭,岭通山。风雨侵蚀,将平坦坦的塬切割成沟壑纵横的小块平台,塬上有坪,坪里有沟,沟畔酸枣刺藤草横布,乌鸦鹊雀尖鸣扑飞。秦峁和朱岭两个村坐落于一道沟的两侧,自古相传为风水宝地,近年来又文脉旺盛,大学生接二连三涌现,让邻村人眼花缭乱,羡慕不已,一扫前几年比窑洞、攀瓦房、比粮比钱的攀比内涵。  相似文献   

12.
浩浩荡荡的长江似一条奔腾的巨龙从世界屋脊疾走而下,当它就要汇入蔚蓝色的大海时,把从中国内陆广阔腹地带来的激流与负载与骤然放下,冲积成了富饶而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这里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成熟的地区苏锡常黄金地带。本世纪最后的20年.这里成了中国经济腾飞的一种样版或模式,尤其是近十年来,人们要测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中所描绘的小康社会现实图景,常常不辞千里赶赴这里,许多人急切地要了解这里究竟是何原因成为最为富庶、最有活力的地区?而全国物资再生行业的同志们也想了解这里的同行们是怎样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哪里有山,哪里就有草原,哪里就有牧人的足迹。 祖祖辈辈生活在天山脚下的牧民们,至今仍然延续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转场。 每年的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他们都要以家族为单位,随身携带着全副家当,踏着祖辈踩出来的牧道来回穿梭于新疆广阔的疆土上;成百上千头牛、羊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地在夏牧场和“冬窝子”之间进行一次历时数十天、长途跋涉的大转场……年复一年,每年南迁北转长途跋涉,少则几十公里,最多的要走几百公里。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人们知晓西海固,多半来自那三个全国知名的贫困县--西吉、海原、固原。然而,这并不是西海固的全部,大漠之中的西海固又隐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呢? 西海固,又称固原地区或六盘山地区,古称高平、原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我国历代的西北重镇之一,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故史称固原"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  相似文献   

15.
《今日重庆》2008,(6):34-34
到5月16日,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将军达80名。将军们与年轻的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成为激励灾区军民顽强奋战的强大动力。 哪里最危险,将军们就冲锋在哪里;哪里最困难,将军们就出现在哪里。地震使许多重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中断。成部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少将,带领33名突击队员,采取水陆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杜萍 《中国报道》2007,(4):40-41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总人口近300万,长期以来,由于干旱少雨,资源缺乏,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联合国的专项调查将定西列为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区,有人称这里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地区,借助国家”三西”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政策扶持,致力改善生产条件,狠抓扶贫攻坚,全市于1999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目标。  相似文献   

17.
把这里的故事写下来,可以编成一本《中国个体户的致富大全》,也可以提供一份中国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它就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集贸市场:荷花池。对荷花池的魅力抱着好奇甚至一丝敬畏、本刊记者近日走进荷花池,跟踪采访这里被外界猜测着和议论着的个体户们,试图翻开他们的致富秘笈。  相似文献   

18.
“西海固”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技进步的社会化功能田彦虎在贫困地区创办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仅就宁夏"西海固"地区1982年以来创立的8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科技进步的社会化功能作出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一、奠定了先进科...  相似文献   

19.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迁徙——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故里,这里是快速崛起的南疆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能源基地和最大的建材生产基地,这里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天鹅湖湿地,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绝景——九曲十八弯等28个全国之最,这就是南疆新城和静。  相似文献   

20.
王慕科 《当代陕西》2005,(5):64-64,F003
10年前的一个春季,记者到子长县涧峪岔采访沈为备,这里满目是赤裸的黄土沟壑,黄风发疯似的在山坡上打滚,路上是没脚的黄土,房檐上、窗台上、锅台上附着的是细细的黄土,连呼吸的空气中都有一种干燥的黄土味。沈为备就在这样的穷山沟里生活工作了1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