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这几年汾酒的快速崛起不免给人一种“汾老大”归来的感觉。之所以有“汾老大”的称号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汾酒曾是白酒行业销售额最高的白酒企业。但之后由于错过了提价的大好机会,汾酒开始逐渐落伍,而其原来的“小弟”五粮液、茅台等则似乎厚积薄发,每年都在翻番地增长。1998年,汾酒由于众所周知的“山西假酒案”更是跌到了历史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2.
汾阳杏花村是我国著名的酒都,因盛产汾酒而驰名。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天下。2008年被授予中华名酒第一村称号。吕梁市、汾阳市为贯彻我省八大产业调整  相似文献   

3.
印象中的清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当属山西的汾酒,就是在现在,去到山西也是被浓浓的汾酒清香包围着。在汾酒的主战场山西,光一个杏花村酒厂每年在山西市场捞走的就是近25个亿。另一个大众熟知的清香型酒代表就是北京的二锅头了,据称其销量已经连续五年坐稳全国清香型白酒厂老大的地位,二锅头的125ml装小支酒可是卖遍全国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莫响 《糖烟酒周刊》2004,(35):B001-B001
姚智纯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双剑名酒公司的董事长,多年来以经销名酒尤其是老牌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而闻名。两年前笔者专程到内蒙古拜访他的时候,虽然其在当地已经初具发展规模,但在整个糖酒经销行业中还算不上什么,即使是在汾酒的经销商队伍中,双剑公司也仅仅处于中等水平。在当时汾酒的经销商当中,诸如石家庄桥西糖酒、山西省糖酒公司这样比双剑实力强大、经营业绩良好、年销汾酒及其系列酒几千万的公司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青花瓷汾酒”的品牌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天气预报栏目频频闪现,广告主题是“汾酒必喝,喝酒必汾”。表面上看,倒没什么,好像是在告诉大家:汾酒,你一定要喝;喝酒的时候,你一定要喝汾酒。这把人们难住了:我不会喝酒,  相似文献   

6.
名酒企业的低端产品,历来是市场份额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名酒企业纷纷把重心转移到发展中高端产品上,对低端产品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了。2006年五粮液经销商大会上就明确宣布要缩减尖庄等低端产品的产量,并且明确表示不再支持经销商代理低端产品;汾酒集团在2006年缩减玻瓶汾酒产量并提高价格的基础上,也将通过更换品牌名称的形式实现品牌置换,达到缩减低端产品的目的,其他一些名酒企业也透露出了类似的意向。各种形式的缩减低端产品行为,是否会引发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强烈反响,对名酒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形象、市场等方面产生影响呢?本期“调查发布”栏目,就这个问题对经销商、专卖店、烟酒店、商超和一些消费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白酒涨价演变成了整个行业的风暴,最早的怕是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在1993年之前,中国八大名酒的价位相差无几。除了茅台之外,八大名酒之间几乎没有档次差别,都在十几元上下徘徊。1993年后,五粮液和茅台的价格猛然上涨到100多元,整个白酒市场由此分化为高端产品和中低端产品。[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行业内,老名酒何去何从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今,这个老话题终于有了新注解。从近一年来的市场发展来看,除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等长期驰骋全国市场的老名酒外,汾酒、洋河、古井、西凤等正在悄悄发力,逐步看到了重新走向全国的生机,成为当前老名酒阵营中最值得期待的一股生力军。一如往届的糖酒会,今年的济南自然少不了这几个老名酒。作为糖酒会上的常客,他们在此次糖酒会向业界展现出了各自的新面貌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本期入市先锋调查的是山西的阳泉和晋中两个地级市场。无论是消费环境还是市场上品牌的表现情况,这两个城市的白酒市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产品上看,汾老大在这里威风依旧,80%以上的市场被汾酒系列垄断;从营销环境看,这里的酒店和商超又是另一番景象。本刊记者将带您走进这两个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每次讲激励理论的时候,我都会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对很老的夫妇,他们决定不再做任何工作而去享受生活。为了享受生活,安度晚年,他们决定选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去住。两位老人就在城市里面找,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房子很漂亮,也很安静,打开房门,外面就是社区最大的一片草地,房子的窗户面对的是社区里最漂亮的一棵大树。两位老人拿出所有的储蓄,把这个房子买下来。  相似文献   

11.
<正>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使山西杏花村名扬天下。昔日的酒乡如今已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酒都,而在酒乡发展起来的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全国500强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和全国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其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年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年实现利税2亿元,是山西省第一大利税大户和吕梁地区的财政支柱。1993年该公司率先在全省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为省内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异地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中国白酒行业中首家发行股票的企业。自1952年以来,汾酒已连续5届荣获国家名酒称号,成为我国四大名酒之一。  相似文献   

12.
《品牌》2005,(1):65-65
<正> 12月16日上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华通讯社《半月谈》杂志社和汾酒联合主办的"国藏汾酒盛世收藏仪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目前为止中国国家博物馆唯一珍藏的中国名酒。此次用来收藏"国藏汾酒"的酒坛为宝玉坛,上书"中国第一坛",已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坛高1.49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同时寓意汾酒在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列为国宴用酒;直径1.3米,象征13亿中国  相似文献   

13.
刘合心 《致富时代》2010,(9):128-128
近年来,在国家对白酒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白酒行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各名酒企业纷纷打造品牌内涵,开展强势品牌营销来提升其品牌竞争力。但是,汾酒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却显得步伐缓慢,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在了其他名酒企业的后面。汾酒的品牌资产、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直接关系着汾酒的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男女     
洪阳 《商界》2005,(9):83-85
周庆娣总也记得第一次见到朱强时的情景。9年前,她到北京出差,去某职能部门找一位同乡。到了办公室,同乡不在,他的同事告诉她他出去了。那位同事问,有很着急的事么?她讲,我来北京出差,来看看他,顺便蹭餐饭。同事说,没关系,我请你吃饭。她就这样跟着这位第一次见面的陌生男人去吃饭,这对她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这位同事就是朱强。  相似文献   

15.
刘胜 《商界名家》2004,(3):74-76
有人评说五粮掖的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它偶然是因为五粮液不是靠大量的广告轰炸建立品牌知名度,而是借助很巧妙的定位策略获得了成功,它紧紧跟随茅台的高档酒雄霸定位。在90年代的白酒市场,最受宠爱的还是属老八大名酒派系,而当时的老八大名酒中除了茅台外却再也没有价格比较高端的产品了,五粮液快速瞄准了市场空隙乘“需”而入,很轻松地就挤进了名酒行列。当然五粮液的包装也为它挤进名  相似文献   

16.
高永 《糖烟酒周刊》2006,(40):22-25
在老牌名酒中,汾酒是最让人看不懂的。它就像一个尚处于懵懂年龄的“青葱”男子,由于意识不能完全支配行动,因而它不断地向我们展示其两面性。一方面僵化、摇摆、保守;另一方面却深具智慧,骁勇善战,高歌猛进。 长期以来,汾酒是“怪异”的。它简单,也更复杂;它朴素,也更功利;它清醒,也更麻木;它坚持,也更迷失;它和顺,也更扭曲……背后左右汾酒的,似乎一直有两只手和两股力量。这两支手和两股力量此消彼长,汾酒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观和气象呈现。 就是这样,作为构成中国白酒五强的汾酒不仅以其卓越的业绩和无可争辩的行动表现,推动着酒业的发展。而且汾酒也用它矛盾和理性的发展与存在,告诉并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成功并无固定模式!中国酒业的发展,不仅有五粮液模式,不仅有茅台模式,还有汾酒模式。 今天的汾酒就像一枚拥有无限能量的原子一样,正在发生着一场威力无比的巨大裂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泸州老窖牡丹江专卖店卢经理:以前在我们这个地区,主要的名酒就是茅台、五粮液,从去年开始剑南春、泸州老窖等名酒的销量开始增加。我认为名酒的回归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名酒的酒质有保证,地产酒的酒质不稳定,甚至半年就会喝倒一个牌子。二是消费者渐渐理性,不断向名酒靠拢。三是我们当地名烟名酒店迅速兴起,也带动了名酒的销售。我认为将来名酒的市场潜力还会更大。  相似文献   

18.
郎酒突破     
3年前,在整个白酒行业发展的一个迷惑期,剑南春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乔天明大胆地作出预测:名酒将迎来发展的春天。3年后,当我们感受目前的市场状态时,发现当前的白酒市场现状印证了乔老爷子的预言。几年来,在五粮液、茅台、剑南春稳步增长的同时,泸州老窖、郎酒、汾酒、洋河等老牌名酒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其各自的市场表现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19.
只看足球     
正这一期的封面文章是关于中超足球,嗯,这是我最热爱的一个话题。当然,也是我们小伙伴们最热爱的话题。今年是体育大年,从年初的冬奥会、世界杯到亚运会……很多公司老大都对我说,体育营销将取代去年娱乐营销的地位。但毫无疑问,足球将是所有体育营销的主线。我相信中国平安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刚刚成为中超的冠名商,4年花了6亿。他们相信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他们相信足球的力量,相信中国职业联赛应该重新得到估值,他们相信恒大和许家印的成功创造了类似于  相似文献   

20.
李晨 《中国商人》2020,(5):94-97
"以前,别人都叫我李老板"我中学的时候就喜欢买好看的衣服,在大家普遍还是穿校服的年代,有一次我穿了一条红色牛仔裤去学校,大家都说我是不是穿了我妈的裤子,我跟他们说:你们不懂,这叫时髦。那段时间我喜欢买一些过季的潮流杂志,模仿里面的穿着打扮,自己动手DIY。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动手做衣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还喜欢逛街,到那种小街道里面,找外贸特价店,一逛就是一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