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 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 ,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的劳动关系表面上是很稳定的 ,其根本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没有自主权 ,管理者没有法人代表权 ,劳动者没有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① 一切权力掌握在政府手中。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这种稳定和安宁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 ,所以我们进行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随着改革的发展 ,劳动关系的利益主体日益明确 ,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显性化 ,劳动关系中的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呈增长趋势 ,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 ,劳动关系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新的经济体制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对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化解和协调这些矛盾与冲突 ,实现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成为我们在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 ,关系着改革和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 ,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因此 ,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研究 ,提高社会各界及劳动关系各方对劳动关系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运作上的自觉性 ,使劳动关系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这对于我们的改革、稳...  相似文献   

2.
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核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志刚 《财经科学》2008,1(5):88-94
劳动关系是雇佣双方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契约关系,这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中兼具冲突性和合作性特征.本文通过对劳动关系内在冲突和合作动因的探讨,分析其心理契约内核,认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社会交换关系的外在和内在平衡,并提出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指出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其中的棱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关系变化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经济转型中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已从“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转变为“利益型的互利互惠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方式已从政府行政分配为主走向市场选择为主;劳动关系的调节手段正在从行政调控为主转变为以法律调节为主;政府的角色已从劳动关系主体地位转变为劳动关系调控主体地位;企业内部利益分配已由平均主义转变为分配差别化和差距不断扩大化。中国在劳动关系变化中存在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终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劳动关系中利益的摩擦日益增多等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推行集体谈判的制度,逐步建立起劳动关系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机制;改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建立健全三方、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确立,我国中间阶层成为在结构上拥有类似的社会综合地位的社会共同体,同时体制权力的主要作用领域从政治资源转向为经济资源,形成了中间阶层的“市场——体制权力”二元利益配置机制,我们可以用“双色蛋糕”模型来描述这一异质化特征。此特征导致中间阶层各群体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的利益分化与冲突关系影响到中间阶层的整合与期望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独立董事引入后董事间的冲突主要有委托人利益及决策主体个人利益冲突;角色定位冲突;因决策失误的风险责任承担而引起的冲突;控制权的争夺冲突。减少董事间的冲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外部相关支撑体系;二是优化董事会内部结构与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省中小私营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受到月收入、克扣工资、病假工资、工伤请假工资等物质环境要素以及工作环境、工会等人文环境要素的制约和影响。当下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尽管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的状态,但也要看到,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依旧是非均衡的,面临着诸如劳动关系主体发育不成熟,劳动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低,工人合法权益受损严重,劳动关系冲突无序化等多维困境。上述困境需要培育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主体成长,提升规范水平,革新工会体制以及规范冲突程序等机制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关系的变化与调节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关系,也称劳工关系、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要的经济关系,它反映了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涉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工作环境等制度形成和执行过程中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劳动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受法律和政府政策的深刻影响。良好的劳动关系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动荡的劳动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劳动关系的变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发生重大变化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8.
消除地方政府成为利益主体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臣 《经济论坛》2003,(20):63-6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本身没有真正的经济利益可言,主要任务是代理中央对地方进行行政管理,但随着80年代以来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地方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自身经济利益也有了改观,不仅发展壮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利益主体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地方政府独立意识的形成和独立利益主体的建立始于80年代初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政府感到了生存的压力,改革越深入,生存的压力越大,追求地方利益的行为也就变得越来越自觉。1980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  相似文献   

9.
顾微微 《经济导刊》2009,(10):89-90
劳资关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分配的各个环节,其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在实现劳动过程中,通过反复地冲突与博弈,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建立劳资双方利益平衡机制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市场体系的发育,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战略性特征的经济布局的运行机制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投资主体及其行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经济布局的运行体制及实现这种运行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 投资主体的变动及其对经济布局的影响1.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是最主要的经济利益主体,国民经济的运行,包括经济布局主要是通过中央计划,以行政命令安排的。企业只是政府的一个附属部门,而非独立的经济主体,缺乏独立的区位  相似文献   

11.
殷志红 《经济论坛》2006,(19):6-6,48
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以来是中国最为复杂的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而财政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获取与分配,从而影响着各级政府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分配。财政分配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利益、矛盾与冲突。财政体制是经济利益转化为政治利益的“转换器”。每一次的财政制度变更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都是一次调整。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存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积极影响,是冲破旧体制中的人身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了独立个人的形成。这里的"独立个人",指的是在经济关系上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或是具有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自律性、不可取代性和自我意识的个人。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前沿地带,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最集中,能否合理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文章阐释了城乡结合部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并以城乡结合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主线来分析城乡结合部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冲突,提出政府有责任对引起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并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万昆 《时代经贸》2013,(4):31-32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全面的历史转型进程中。原有利益结构的分化、重构和新的利益结构的形成,使社会利益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改变,其组织形态、运作机制以及价值理念都在不同程度的经历重塑的过程,企业内部冲突也就呈现出新的特征和类型,当各种冲突和矛盾上升到十分尖锐的程度时,必然会阻碍企业发展。因此,正确分析经济转型期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根源,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处理好新的矛盾冲突,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现微观经济主体和谐发展,促进国家经济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冲突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中国企业在国家经济转型期间的管理实务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5.
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经济经纬》2006,(6):18-21
和谐社会即际关系的和谐,亦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彼此结成的劳动关系的和谐。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是谋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条件下的和谐社会,这包括:(1)构建市场就业体制及其劳动关系和谐基础上的和谐社会;(2)构建劳动力所有权、劳动者利益主体地位明晰及其劳动关系和谐基础上的和谐社会;(3)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劳动关系和谐基础上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8)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和谐程度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改革深化的新常态时期,劳动关系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边界更加模糊。文章在法治视角下,从两者概念、主体、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国家干预等方面,对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为更好地解决劳动关系争议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工的思想认识和经济利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严峻而新的挑战。一、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1、企业的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经济性质、经济结构、组织形式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经济替代了一股独大的纯国有经济;经济利益多元化替代了企业单一的经济结构;法人治理机构的组织形式替代了厂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企业运作都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2、员工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制企业…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整个社会根据产品经济的模式组织经济活动.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按照政府的指令从事生产和经营.因此,大量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而企业之间“鸡犬之声相联,老死不相往来”,基本上很少有直接的横向的利益关系.近些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日趋广泛而密切.因此,企业经济利益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性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不同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不同劳动  相似文献   

19.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缺乏利益基础和独立的权力,地方政府也就缺乏制度创新和发展经济的内在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地方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从而推动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在当前转轨时期,地方政府扮演了上级政府的下级执行机关与区域经济的组织者、经济管理主体与经济利益主体的双重角色。其双重角色的困惑,造成了经济行为的扭曲。  相似文献   

20.
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潘毅 《开放时代》2005,20(2):95-107
打工妹作为一种劳动主体,预示着社会抗争的新蜕体以及来自社会底层的"沉默的社会革命"的到来.本文认为,在社会经济急剧变迁的后社会主义中国出现的新型劳动主体的形成过程中,阶级的形成与解体过程同时存在.本文希望将这种新型劳动主体与打工阶级的形成作为一个政治性问题以及抗争次文体的实践而作出回应.本文强调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暴力的本质,以此来召唤一种崭新的,可以超越个人行动或集体行动、非政治冲突或政治冲突、地方性斗争或全球性斗争的抗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