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视“阳光工程”资金使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转移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阳光工程     
尧淼 《老区建设》2009,(15):64-64
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规范使用,我区制订了<丰润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对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进行绩效评价.通过评价,带来如卜成效.  相似文献   

4.
杨晶 《中国集体经济》2012,(7X):150-151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客观环境要求我国农民工具有更高的职业技能。为此,国家六部委联合开展了"阳光工程"项目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这既服务于城市化,又能够解决高职院校可能面临的"生源危机"。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情省力》2007,(3):27-28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各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当作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无容置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农民工留守家属状况,3月23—27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排庐江、定远、当涂、祁门、寿县、颍上、凤台等县农调队进行专题调研,[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浅谈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应提高认识,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二是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三是加大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解析“民工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我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其背后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从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三个方面同时入手.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我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其背后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从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三个方面同时入手。  相似文献   

12.
对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转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石门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5万人,占总人口的85.5%,农村劳动力资源有34.5万人.  相似文献   

13.
张毅 《北方经济》2009,(14):79-80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扩大内需对于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对于我国而言,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巨大潜力,是我国拉动内需的主要领域。对此,本文将分析我国农村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进入90年代以来,与全国性的农村工业化同步,吕梁地区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动转移,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工业及其他大城市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而且转移的总量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认真研究分析并着力解决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加快吕梁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培训计划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参与者的能、力和培训目标对象之间的不匹配.劳动者的能力可能对劳动力培训计划的成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的目的是使用中国浙江省一项初步调查的数据,考察劳动力参与培训的激励(程度).本文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作为研究劳动力培训参与问题的一种方法.本文表明,在一个村中家庭到培训中心的平均距离、家庭中的劳动力比例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参与程度的重要工具变量.调查发现与以往不同,过去的研究认为培训前工资下降的效应(Ashenfelter's dip)可能会降低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而本文认为培训前的工资下降会引起能力较高的劳动力参加培训,产生"择优效应"(cream skimming effect,或称为撇脂效应).本文进一步表明,择优效应和培训均对收入变化产生正向作用.因此传统的"机会成本"观点在择优效应和培训的作用中得以延伸到劳动者能力的自我筛选问题上去,并可用于修改今后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的设计.本文还强调,其他的劳动者福利如汇款和工作时间的变化很少受到培训的影响.这表明,除了侧重于收入的影响,培训计划的实施还需要注意整体福利的影响.把择优效应和低福利的问题放在一起,可以看到对于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我们需要建立更好的问责制和对培训计划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应尽快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职业流动、身份转换和居所迁移同步发生。但现实却阻碍其成为完全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城市居民.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前提,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区要脱贫致富,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必须完成农民的非农化进程.研究探寻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缓解农民"就业与吃饭"的燃眉之急,西部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总的来说,是量大质低。首先是量大。劳动适龄人口,是指按人口年龄区段划分的16周岁到59周岁的男性和16周岁到54周岁的女性,而现在处于劳动适龄区段的人口,都是八十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一方面,八十年代以前,我国人口基本处于高增长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很快发生变化,人口出生率高达35‰,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保持在20‰左右。作为占总人口比重本来就大的农村人口,其绝对增长量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特点,探求拓宽劳动力转移的出路,江苏省海门市老促会就全市10个乡镇劳动力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农民工现象的“代际转移”和发展性贫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队伍庞大.按照户籍统计,农村人口有9.4亿.按现实的居住地统计,大概是7.5亿.而农民工则是这部分农村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说: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这2.26亿农民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而近些年,我国出现了农民工的转型期,上世纪80年代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陆续返乡,新的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对于"返"和"进"交叉现象的产生有其独有的原因,同时这一现象对我国农民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我国农民工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