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居民储蓄多年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等措施,但是成效均不明显.文章介绍了我国1991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现状,对城镇居民影响储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选择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品价格指数、一年期存款利率、A股筹资额等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修正检验,然后根据结论,提出关于降低居民储蓄存款额的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2.
代则光 《经济与管理》2008,22(11):23-26
依据1991-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正相关,物价水平与居民储蓄负相关,股票筹资额和制度因素与居民储蓄无关。因此,应从均衡发展、调整利率水平、健全社保制度等几方面调控城镇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储蓄者和投资者是市场金融的两个微观主体。一方面,两者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通过利率和竞争来协调的。当利率偏高时,储蓄增加而投资降低,反之则相反。所以只有市场利率反映均衡利率时,储蓄与投资才能达到有效均衡,储蓄才可转化为投资。因此,利率只有市场化才能发挥其价格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居民作为微观主体之一即主要的储蓄者,其储蓄行为同时受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税收是居民收入的递减,会影响到居民的储蓄总量和储蓄结构,从而使储蓄进入不同的融资市场。影响着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可以促使居民扩大消费者,从而带动投资的增加。而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资本市场、银行业的发展和居民的实质投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居民储蓄投资转化的重要步骤 利率是资金商品的价格。是调节经济的杠杆。利率由储蓄、投资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利率又是影响储蓄、投资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为保证利率的合理调整,我们所选择的利率政策就应当具有自动、间接、适度、可变的特点。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4.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5.
该文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该文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该文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6.
居民储蓄—准货币之主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朵 《经济学》2002,1(2):339-356
本的主旨是探求广义货币中之准货币部分与居民储蓄行为间的关系。本利用分析时序数据的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和估计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行为关系,用以推算居民的储蓄潜力。再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最后用银行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部分。建模试验结果表明,居民人均储蓄行为具有相当的规律性,而且储蓄与准货币供给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本还就利率、利率差、收入及收入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做了各种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7.
王双 《生产力研究》2005,(10):49-52
本文运用预防性储蓄的基本原理从影响居民储蓄的经济因素角度即收入、消费以及收入分配状况等三个重要方面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并通过典型地区经验数据的验证得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大于东部地区的结论,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制度以及完善农村税收体系等政策建议以减少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8.
<正> 居民经济是指居民收入、居民储蓄、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向,以及它们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经济过程。居民经济不仅作为微观经济运行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而直接决定着微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而且也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来,我国的居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有关居民收入,居民储蓄、居民消费的理论及管理方法,显然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国民储蓄行为的机理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发现:储蓄的滞后是城镇居民储蓄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方式是二阶滞后的;暂时收入对储蓄有显著正影响,持久收入对储蓄的影响为负而不显著.老年抚养比对城镇居民储蓄具有正影响,少儿抚养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影响;社会保险支出水平对居民的储蓄没有显著影响,导致社会保障的虚置.消费的不确定性对储蓄的影响显著但较弱;地区虚拟变量对中部有显著性影响,对西部则没有;真实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特定国家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对本国总储蓄(包括政府储蓄和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不同的依赖程度和对经常账户影响的差异。总储蓄率作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常账户的关键变量,对实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内部平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外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先从理论上对影响贵州省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保费收入受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指数、受教育程度、人均储蓄余额几个变量影响的结论.接着,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所选变量确实对贵州省商业保险需求产生重大影响.最后,根据模型结果给予经济解释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先从理论上对影响贵州省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保费收入受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指数、受教育程度、人均储蓄余额几个变量影响的结论。接着,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所选变量确实对贵州省商业保险需求产生重大影响。最后,根据模型结果给予经济解释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李旭 《时代经贸》2007,(2Z):75-7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很多,本文探讨了一些主要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影响,尤其是考虑了医疗、住房等重大体制变革前后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同,增设了虚拟变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给出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储蓄是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城乡居民储蓄增加额与收入、利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结果表明,收入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中均为最大;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在长期中对居民储蓄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而在短期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5.
影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朴 《经济问题》2006,(6):77-78
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安全网”。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的问题是覆盖面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和资金匮乏等。通过分析影响社会保障支出的老龄化、居民储蓄、地区差异和失业率等因素,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改 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个人部门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与此相适应 ,银行储蓄产品消费结构中城乡家庭对银行储蓄产品的消费占总消费的百分比 ,也从 1979年的 2 3 6 %上升为2 0 0 0年的 5 1 96 %。居民储蓄已成为社会资金的主要来源 ,同时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竟相争夺的客户资源。而竞争的有效利器是对客户有吸引力的服务和产品的提供 ,这又根源于对城乡家庭银行储蓄产品历史的分析。通过对家庭 ,这一中国银行储蓄产品需求主体力量进行分析 ,找到影响因素 ,明确其储蓄行为特点与偏好 ,为探索中国金融产品合理创新做一个理论铺垫。资源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 (储蓄 )之间的分配 ,是一切经济所面临的基本选择之一。也就是说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它与消费息息相关 ,因而关于储蓄的决定也与消费的决定紧密联系。关于消费和储蓄决定理论 ,西方经济学界有许多人提出理论加以解释。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多赞同如下观点 ,即储蓄与投资一样取决于利息率。而凯恩斯 ( 1933)则认为消费主要决定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 ,其消费...  相似文献   

17.
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是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并没有下降,但不能因此就说我国养老保险对储蓄没有挤出效应。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和居民储蓄存款的关系,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储蓄增加的—个主要原因,并提出在讨论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时,不能忽略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形势导致储蓄增长、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人均储蓄水平的低下和其结构的不公平等因素,进而得出结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释放居民储蓄存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劳动力价值决定置于资本积累的视角下,探讨了技术变化及阶级关系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并提出了以"无储蓄原则"识别劳动力价值的新方法。根据这一方法,本文测算了中国全国平均的劳动力价值。结果表明,尽管存在改善的趋势,但是中国的收入分配形势实际上非常严峻,目前,城镇中约有40%的居民的收入低于劳动力价值水平,即难以通过自身收入实现正常的劳动力再生产。这不仅意味着约40%的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令人忧虑,而且如此高比例居民的收入低于劳动力价值将会使经济面临全面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主要取向之一的“以降息来大幅度降低居民储蓄,拉动有效需求”的政策并没有奏效,而且事与愿违,居民储蓄仍以每年上万亿元的速度增长着,储蓄连年大幅度增长有着它深刻的内部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拟从居民的社会心态、生活观念、心理因素等经济因素方面,对居民的储蓄行为和储蓄方式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而快速增长,正确分析这一现象的利弊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成反向增长、物价的下降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加、体制性因素对居民储蓄有正面影响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引导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