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鼓励城、乡居民为其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而开设的一种特殊储蓄品种。目前教育支出已成为居民的第二大消费热点,所以教育储蓄作为一个新兴的业务种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开展教育储蓄对促进教育产业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银行来说也蕴含着无限商机。从长期来看,知识分子是银行的主要信贷、消费群体,银行的这项储蓄业务可培养一批高素质、可信赖的潜在客户,教育储蓄对银行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但教育储蓄在开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忽视教育储蓄业务本身的规定,随意违规扩大业务范围和条件,造成国家税款流失,引发不正当的存款业务竞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地方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2.
3.
宋振学  常青 《税务纵横》2003,(12):120-121
1999年9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决定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储蓄机构取得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利息所得税)。同时,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城乡居民为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规定对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利息所得税。  相似文献   

4.
教育储蓄是目前形势下,人民银行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新的储蓄品种,旨在鼓励城乡居民以教育储蓄的方式为子女教育积蓄资金。但在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储蓄难以发挥应体现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本金储额偏低,不能适应目前家庭筹措子女就学费用的实际需要。《教育储蓄管理办法》规定,教育储蓄每户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2万元,这与当……  相似文献   

5.
储蓄国债是指一国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吸引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国债品种,按债权记录方式分为纸质凭证式和电子方式两种。储蓄国债自1994年面世至今,在平衡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债市场的日益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储蓄国债管理不规范及由此引发的潜在问题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6.
教育储蓄为城乡居民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累了资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教育储蓄违规问题和执行难问题。本文列举了六种主要问题及其危害,分析了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教育储蓄管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一、当前教育储蓄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比重小,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已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对某市近几年教育储蓄存款的调查统计看出,教育储蓄由开办之初的迅速发展转化为不断萎缩,特别是2003年以后呈直线下降,2003年末该市辖区教育储蓄存款余额164355万元。占储蓄存款总额的4.32%;2004年末为94485万元,占储蓄存款总额的2.29%;2005年末为46849万元,占比仅为0.98%。2005年《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实施办法》实施后,教育储蓄业务量明显减少,基本没有储蓄转存教育储蓄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贺汉桥 《武汉金融》2007,(10):69-70
本文列举了近年来人民银行基层业务操作中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基层人民银行业务内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后,中国工商银行独家推出了教育储蓄,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为国家颁布的《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教育储蓄办法规定,凡在校中小学生,为应付将来上高中或大学等非义务教育的开支需要,可以在其家长的帮助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教育储蓄是为了鼓励城乡居民以储蓄存款的方式,为其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的一种金融业务。1999年9月1日由工商银行独家试办,2000年4月推广到除邮政储蓄机构外所有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推出之际,曾受到广大工薪阶层的欢迎,许多学生家长纷纷咨询。但开办三年多来,教育储蓄渐受冷落,并没出现专家所设想的“火爆”场面,原因何在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项调查。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一些改革措施,2003年8月1日对邮政储蓄实行新老存款划段,老的邮政储蓄转存款实行年利率4.131%,新存款年利率为1.89%;2005年9月21日实行邮政储蓄老存款账户余额分5年转出政策。这些措施的出台,使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邮政储蓄资金的运作模式主要依赖于转存至央行靠央行支付高额利息的格局被打破,对邮政储蓄资金运营、邮政储蓄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