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我国地区经济继续呈现普遍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地区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西高、中间低”的增长格局;经济总量分布呈现出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的态势;各省区发展水平继续呈“金字塔"形分布格局。东西部间绝对差继续扩大,相对差有所缩小;各省区间组合绝对差继续扩大,组合相对差有所缩小;城乡间差距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态势。2005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宪  刘勇 《开放导报》2008,(3):32-37
200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继续保持普遍加速高位运行态势,地区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增长速度继续呈"西部东部快、中部慢"格局,差距继续有所缩小;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总量比重结构差距呈"地带缩小、省区拉大"态势。2008年我国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可能稍有放缓,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绝对差扩速放缓、相对差距略有缩小"态势。本文提出了2008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2002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地区差距的变化、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态势以及区域空间结构变动态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仍然在扩大,但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减小;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中部地区增长速度已连续两年低于其他地带,值得人们的关注。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国实行软着陆宏观调控政策的第二年,围绕抑制通货膨胀这个首要任务,中央要求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一季度经济运行实际结果表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趋势加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正在向宏观调控预定目标迈进。据全国29个省、直辖市(西藏除外)预测汇总,二季度经济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分地区看,原有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领先于中、西部的增长格局将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5.
厉恒 《中国西部》2012,(28):104-109
2012年9月初,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最新的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在这份榜单中,东部地区有355家企业上榜,占71%,比上年减少了10家;中部地区有59家企业上榜,占11.8%,比上年增加了3家;西部地区有62家企业上榜,占12.4%,比上年增加了7家;东北地区有24家,占4.8%,比上年减少了5家。就东部和西部而言,东部地区依然高居榜首,其500强席位继续保持领先,占据了71%的比例;而像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一个省的500强企业数量就相当于西部整个地区的80%以上,这组数据向我们表明了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环境依然堪陇,企业缺乏发展壮大的良性土壤,受历史条件、经济基础、政策法规、地域条件、技术传播等条件的限制,我国西部地区的企业转型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毕竟西部地区的企业结构依然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农业、制造业等仍然是西部地区企业的主导形态,第一、二产业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500强,西部离东部究竟有多远呢?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经济儿何重心正呈现“强北上”的新趋势,长期形成的“南快北慢”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经济几何重心北移直接原因是本轮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中部、西部增速提高,东部、东北增速相对放缓,如内蒙古连续5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同时,除江苏外,过去处于“第一梯队”的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增速排位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7.
汤向俊 《山东经济》2005,21(5):107-110
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和出口的数据,按东、中、西三个地区分类,对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口增长、出口增长分别采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结论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不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进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西部地区不显著;在这三个地区出口都不是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从高质量就业视角出发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水平,同时采用基尼系数法测度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差异程度,揭示区域差异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高,10年间总体增长幅度约为38%;供给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区域的提升速度存在差距,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投入类指标供给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情况,西部地区的产出类指标供给水平最高,效果类指标的供给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总体基尼系数保持在0.23左右,供给水平的整体发展较为均等,具体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高于我国平均值,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保持较低水平;部分区域间差异显著且存在进一步分化趋势,其中东部与西部、东北、中部地区的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未来应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均衡,重点缩小东部和西部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差距,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在促进社会整体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文杰 《发展》2000,(1):10-11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但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且东西差距在继续拉大,从全国各地的GNP比重看,1978年,东部占50%,西部占17%;在1996年,东部上升为58%,西部为12.8%,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西部没有“人”,人力奇缺是制红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八五”期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也相伴而生,即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调查资料表明,按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划分,1995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最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18元,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别为3546元和3669元,和东部地区相比,绝对收入差距分别达1672元和  相似文献   

11.
张自然 《中国西部》2023,(4):16-31+2
西部大开发和2008年的4万亿投资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显著,这其中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资功不可没。文章基于我国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西部地区城市的规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对各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的效应有着不同的变化。通过对199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发现,基础设施指数(infrastruct)的间接效应为负,而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均为正,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较为显著。按1990年以后、2000年以后和2010年以后分时段来看,基础设施指数的三个效应有所不同,且西部地区8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正的效应呈递减趋势,而间接效应和总的效应呈递增趋势,属一种“利他”型的外溢效应。基于此,应继续扩大西部地区城市规模,提高城市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扩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核算基础设施的投向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西部城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控制在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东部、西部和东北三大区域政策的挤压下,中部地区陷入了一个国家区域政策的“塌陷区”。在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首次被列为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日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安徽主持召开“中部崛起”商务工作座谈会时.明确表示.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在封闭的环境中求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3.
武丽娟  徐璋勇 《南方经济》2018,37(5):104-127
文章利用全国27省份517个村庄的4023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使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对农村普惠金融的贫困减缓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东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在中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绝对贫困水平和相对贫困水平的下降,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绝对贫困水平的下降,但增加了相对贫困并抑制了经济增长。基于此,文章提出在农村普惠金融的推广过程中,应注意其发展战略实施的区域差别化,以实现普惠金融积极效应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4.
西部     
●西部地区继续保持加快发展态势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数据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继续保持加快发展态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276亿元,同比增长10.8%,这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年多来,新开工建设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信息》2004,(8):47-48
2004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仍具备进一步发展条件。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持续上升阶段,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二是随着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更加关注“三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深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力度。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为我们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今天,“中部崛起”已经风起云涌。在2004年年初召开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200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中部崛起”成为继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五年前的“西部大开发”、两年前的“振兴东北”之后的第四轮冲击波。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十一五”期间,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其中第一层级,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第二层级,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即东部板块可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可划分为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可划分为大西南和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相似文献   

18.
仲品 《中国西部》2012,(28):68-73
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实力是息息相关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伴随着西部地区近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西部会展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以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东、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及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就当前我国经济状况而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业的比重则同经济增长负相关,在东部及中部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信息》2007,(15):24-25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完成“封顶”,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新格局迈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强劲的喜人态势,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