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谨慎性监管是通过对监管对象的外部限制与约束,确保银行体系安全稳定的一种监管形式,是防止、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管理不当所造成损害的重要手段。建立一个与谨慎性监管相适应的银行监管体制则是确保监管者履行并实施谨慎性监管职责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的银监系统监管文化是指在银行业监管领域内体现的监管思想、监管观念、监管道德和监管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是由监管者在长期的监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优劣是由监管者的整体素质和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内容决定的,是存在于监管者心里、表现于监管者的思想和言行上的。银监系统的监管文化正在形成,主要体现为银监会颁布的近百个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的四个理念、四个目标、六条良好标准。  相似文献   

3.
张凯 《西南金融》2007,(4):22-23
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以及将银行监管职能相应地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客观上提出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应该进行有效协调的问题。但是,从运行三年多的实践看,央行与银监会在其职责履行中其实绩却并不是十分理想,这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效率不高,银行监管还有待加强。无疑,为提高央行与银监会履行职责的绩效,必须从央行货币政策与银监会银行监管的异同关系中清晰地了解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效解决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轨期中国银行业监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润中 《南方金融》2003,(2):16-20,60
进入21世纪,国际金融界出现了举世震惊,骇人听闻的一系列涉及公司,银行的财务丑闻案件后,重新加强对银行监管的呼声日渐高涨起来。我国是经济转轨国家,其银行业除了具有垄断,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搭便车等一般因素外,还存在经济金融秩序混乱,社会信用缺失,预算软约束,经济特权等特殊因素,强化有中国特色的银行监管更显必要与紧迫,因此,有必要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监管理论进行研究,并探讨符合我国实际的银行监管体制安排,目标设置,方式运作和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构建预先承诺制的激励相容监管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预先承诺制是采用激励相容的原理,设定一个测试期间,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测试期初向监管当局承诺测试期内将保持的最大损失值,淡化过程监管,金融机构自主选择风险管理模型,但是若测试期的累计损失超过承诺水平,监管者将对该银行进行处罚。在我国引入并推行预先承诺制,将能较好地解决监管与被监管者之间的目标冲突。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融业目前采取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格局,面对实际存在的金融混业经营和加入WTO后金融开放的挑战,要提高我国银行监管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监管者素质和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银监会悄然挂牌,发布“一号公告”正式履职,各省市银监局也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金融发展史将记下这一重大事件。从此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多年来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于一身的“大一统”时代宣告结束,金融监管将更多地依靠自身监管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依赖于货币发行来掩饰监管责任。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驾马车”将并驾齐驱,引领中国金融监管走上国际化、专业化道路。有关资料显示,国际上现行的金融监管有多种模式,我国采用的是法国模式,也就是说将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从央行中分离出来。这种改革方案也类似于日本、英国模式,其特征就…  相似文献   

8.
李长春 《金融与市场》2008,(3):26-27,42
近年来,金融监管一体化模式,逐渐成为了一些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变革的选择,其中包括曾以全能银行模式与分业监管并行闻名的德国。德国一体化监管模式变革,既有与英国等国模式的共性,也在组织架构、权力安排,特别是在一体化监管机构与央行的关系上,显示出独特性。但要判断其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还为时尚早。对处于变革中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而言,德国一体化模式的引入与运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处罚与监管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银行监管政策适度的情况下,监管者还应在监管环境上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避免违规不罚,处罚不力,处罚不严的现象,从而真正实现监管效能,达到监管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刘岢 《金融纵横》2001,(11):29-31
银行监管的目的是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以及防止金融系统的动荡。本文拟从基层人民银行监管员的视角对现行的监管制度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行为方式变革的可行性,探索作为监管创新方式的责任监管的操作模式和特征,并提出改进传统监管方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群 《海南金融》2010,(2):65-68
本文基于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的视角分析了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问题,从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以及市场退出监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对被监管者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即拥有良好声誉的监管者在准入监管中审核要更加严格.以保证获得准入资格的银行最优;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管,按照制度办事,代表政府实行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查获银行的不规范行为,银行为了维持和增强来自监管者的“声誉溢出”,加强自身的声誉建设,也自觉减少采取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动机:在市场退出监管中,监管者出于声誉维护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过度行为,避免了过高的救助成本和社会财富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制转型国家金融监管组织之构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励 《西南金融》2008,(12):30-31
一、转型国家金融监管组织构塑的主要模式检视 (一)中央银行参(总)管型监管组织模式 转型国家在迈进金融全球化中要同时关照经济体制的转轨进度与金融开放的创新效率,因此,这些国家在转制初期几乎都由央行担当金融监管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新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体,在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中,银行监管处于其核心位置.巴塞尔委员会的文件中指出,银行监管是一个动态函数,必须反映出市场各种变化,监管者必须为此作好准备,根据新情况定期评估监管政策和做法.近20多年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业正经历着急剧变化,银行监管也在不断发展.探讨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的新发展,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志刚 《中国金融》2004,(18):47-47
监管不是万能的,不能无限实施,只能有限使用,努力做到适度。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银行业的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内在机理,外部监管或官方监管必须遵循和保护这些规律和机理,否则监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监管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揽一切。因此,银行监管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科学界定监管边界,合理设置监管门槛,市场准入和审慎监管的标准要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陶颖 《时代金融》2014,(7Z):100-100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而互联网金融下的支付方式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支付体系的监管者,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下的支付监管,确保社会公众的支付与财产安全。本文旨在对互联网金融下强化央行支付监管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央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加强和完善互联网支付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会计制度对中央银行三大职能——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银行监管的影响。首先,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央行的财务独立性,可由央行财务实力予以证明。作者对欧央行的会计数据进行模拟研究,证明了会计制度、利润分配原则和损失覆盖机制能显著影响央行的年度利润和财务缓冲。其次,商业银行实行的会计制度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经营行为,而且影响了金融市场;金融危机期间,会计制度放大了顺周期性,给金融系统的稳定带来了风险。因此,央行应分析金融机构实行的会计制度,以促进金融稳定。最后,监管报告和核心监管指标都基于会计数据。在欧盟体系的新监督框架下,银行业监管者高度依赖会计数据。因此,央行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应了解基本的会计准则,并支持研究和应用高质量的会计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快速,而互联网金融下的支付方式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支付体系的监管者,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下的支付监管,确保社会公众的支付与财产安全。本文旨在对互联网金融下强化央行支付监管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央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加强和完善互联网支付监督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英美银行监管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介绍了英美两个国家银行业监管的特点,认为我国银行监管需要转变监管观念,围绕监管法定目标定位监管者,重视有效监管框架下的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加强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严格实施内部监管,提高监管部门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9.
建立监管部门和监管者的动态博弈模型,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质量和效率,培养监管者工作的积极性、认真努力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模式。不合理的激励模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达不到建立激励的目的。无激励模式只能滋生监管者的违规与不努力工作的现象。科学的分析监管利润和评估监管者个人的成本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模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各国银行的监管实践中,"骆驼"评级法是受到普遍推崇的银行风险评价体系,但该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效监管的核心是如何处理监管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监管者如何驾驭和管理市场.在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监管就注意不要"越位";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监管则必须"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