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债权国到债务国——美国国际债务模式转变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债务危机最初都是起源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债务人。进入21世纪,国际债务模式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债务危机从"外围"向"中心"扩散;债务危机的形式由公司债务危机向主权债务危机转变,美国由原来世界最大债权国转变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债权大国。美国国际债务模式转变的内在逻辑直接反映出发达国家利用债务对实施开放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益转移。中国作为债权国面临着诸多挑战,维护债权国利益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新兴大国群体在国际体系转型中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些新兴大国一般提倡和平共处、公平合理、尊重国际法和多边主义等原则,它们正在从力量对比、组织规范、国际共识与共同议题等方面推动着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的方向发展。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国际体系正在通过和平、渐进与交替的方式转型,呈现出多极多边、协商谈判和基于规则的初步框架结构,但这一转型具有相当的脆弱性,在负面因素综合作用下有可能发生倒退和逆转。鉴于新兴大国群体迅速增长的综合实力和逐步提高的话语权,它们建构国际体系的战略选择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多元多体的国际体系。  相似文献   

3.
【英国《卫报》4月20日】我们已经进入了少有的历史时期之一,其特征是全球霸权地位从一个大国转移到另一个大国。上一个这样的时期是在1931年到1945年之间,以英国结束金融优势地位、被美国取而代之为标志。也许有人要说,冷战也是这样的时期,其实不然:冷战是两个大国之间的一场意识形态斗争,而这两个国家在实力上自始至终都完全不可相提并论。新出现的这个时期以中国崛起、美国衰落为标志。也许这样的变化过程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但在当时,由于西方把全部精力放在“9·11”事件及其后续影响上,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一点。事实上,布什政府的想法恰恰相反,它认为整个世界正在进入由美国扮演全球强国角色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4.
1983年和1984年资本主义国家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其中,美国1984年的增长率达到6.9%;西欧各国平均只有2.2%;日本只稍低于美国为5.8%。但美国的增长率极不稳定。按季度计算,1984年波动较大;日本发展比较稳定,且下半年已大大超过美国。(2)1984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普遍维持较低水平。按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见54页上表: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重要视角,挑战论、融入论和替代论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三种主要观点。借用和平式权力转移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只是侧重从权力、秩序制度以及观念和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与现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有其缺陷。挑战论认为权力在崛起国与主导国间进行转移时,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这一论断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估了主导国与崛起国在国际秩序走向上进行协商调解的能力。融入论分析了崛起国以和平方式融入现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但它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反映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企图。替代论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但它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相对立起来,将两者视为彼此替代的关系,这是西方冷战思维在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关系上的一种反应。针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对策,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鲍盛刚 《中国经贸》2010,(23):36-37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全球化自被提出以来到目前,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美国和西文国家为首的政治全球化,其主要目的是将其民主的概念推广至全球;第二个阶段是全球化发生第一次逆转,由原来的政治全球化进而转变成经济的全球化,即”市场全球化”: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是“后全球化阶段”,是对全球化概念的再次逆转,其目的是企图把市场向国家逻辑回归,平衡全球经济格局的不平衡,扭转经济中心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400年的现代国际体系是一个西方国际体系。历史上由于西方的兴起,欧洲或西方的政治制度、国家利益与霸权排他性地塑造了现代国际体系,深嵌的西方权力一直是该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现在,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现代国际体系已经进入转型的前奏阶段,"西方的衰落"和"东方的兴起"预示着即将展开的国际体系是一个后西方国际体系。在后西方国际体系中,国际政治权力正在东移,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标志着东方正在回归国际体系的中心,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群体性衰落,为西方世界向东方世界的权力让渡创造了条件,虽然权力让渡会导致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紧张状态,但总体上国际体系不会失序,因为新兴经济体的意图在于和平渐进地改变世界权力的结构,同时反体系的革命会造成争霸战争的历史悲剧重演。显而易见,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市场仍然是后西方国际体系的一个遗传基质,西方权力持续弱化和东西方地位渐趋平衡将成为后西方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正在走向一个没有霸权、力量相对均衡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8.
《特区经济》1996,(1):44-46
<正> 一、外部环境 (一)国际环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1996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4.1%,比1995年增长率超过0.4个百分点,创近8年来的最高纪录。从地区与国家情况来看,美国经济增长可能略缓慢,欧洲联盟将保持今年的增长速度,日本结束三年来的衰退,经济增长率将达2.3%,北美洲、拉丁美洲经济增长加速,东欧经济将继续复苏,俄罗斯经济走出谷底。而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1996年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8%放慢到7.4%,这主要是因各国和地区政府都力求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增长,纷纷实施紧缩政策。尽管亚洲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但该地区的经济扩展速度仍会超过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9.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存在着有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因素和条件。首先,在美国经济复苏、企业收益提高和股市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结束了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趋势,实现了2%左右的增长。市场普遍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将从此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5年以来并购投资的增长趋势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张旗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4):103-121,158,159
人道主义干预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中国对这一问题的反应有一些变化。作者从中国外交理念、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和国家利益三个维度来解析这种变化。冷战结束以来,这三个维度的因素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在特定时空下的交错互构塑造了中国的行为逻辑,由此导致中国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迥然不同。具体而言,当危机涉及中国核心或重大利益时,中国将捍卫自身利益,反对强制干预。如果不涉及核心或重大利益,中国将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在人道主义干预规范认可度高的阶段,中国倾向于遵循国际规范行事;在干预规范认可度低的阶段,倾向于从自身外交理念出发设定立场。中国外交理念从"韬光养晦"、"负责任大国"到"奋发有为"的转变,对其在人道主义危机中的行为方式和介入力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危机或"硬着陆",正在进入"正常的高增长"时期。中国需要积极化解消极因素,以实现7%~8%的潜在增长率(目前应该在7.5%以上)。市场经济中政府也要履行应尽的职责。目前亟需推进三方面的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与规模;加快城市化,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普惠式政策鼓励企业专注、专业的发展,持续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近年来其软件业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软件业增长率是20%。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正在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大国的地位跻身于世界信息技术大国之列。据世界银行对各国软件出口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印度软件的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三项综合指数居世界首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的大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这一现实变化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均势理论的争论。当前有关这一理论的批判、修正以及辩护观点都存在理论或经验上的缺陷。作者从结构变化入手,以联盟的可获性、制衡的实力门槛以及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等三个因素解释了当前其他大国没有对美国进行制衡的现象,并且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理论生长具有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均势为何难以生成?——从结构变迁的视角解释制衡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其他的大国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制衡,这一现实变化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有关均势理论的争论。当前有关这一理论的批判、修正以及辩护观点都存在理论或经验上的缺陷。作者从结构变化入手,以联盟的可获性、制衡的实力门槛以及美国的霸权护持战略等三个因素解释了当前其他大国没有对美国进行制衡的现象,并且指出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对国际关系理论生长具有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型大国关系要求有关的大国,尤其美国和中国,进行大谈判,实现大妥协,进而大合作。这可能是在当前多极化世界中取得共赢的唯一出路。新型国际关系,尤其是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基于多极化世界这一现实首先提出来的。在美国,毫不奇怪,仍然有人不愿意面对世界多极化的事实,但多极化的现实和趋势并不会因此而逆转。所谓世界多极化是指若干个力量大体相当的国家,而不是其中的一个国家说了算。多  相似文献   

17.
战后,以美元荒、美元过剩和美元危机为标志,展示了美国经济由繁盛到衰落的历史。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翼第二经济大国,接着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大国。美国、西欧和日本形成了西方的三个经济中心。到70年代到,在国际货币领域出现了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和日元三个贷币中心。美元作为老的货币中心,虽见衰落,但仍发挥着老大的作用;欧洲货币体系自1979年3月创立,随着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的逼近和欧共体各国的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日本随着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地位的迅速提高,日元在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和国际信贷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元国际化业已取得很大进展。此时,对日元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得失,借鉴其成败,的确是一件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的“新经济现象” 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其中许多经济表现已难以用现有经济理论加以解释,因而被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现象”。 首先,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自1991年3月至1998年5月,美国经济连续增长的时间已长达86个月,远远超出美国战后平均增长周期11个月的水平。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4%,高于1995年2%的增长率,基本实现了美联储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未来国际市场走势九十年代已过去三年,从这三年的国际市场情况看未来的七年中,以欧美为中心的国际市场规模、增长幅度和需求趋势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一、世界贸易增长率将达到5%以上,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进入九十年代后世界贸易增长率达到4.5%,估计后七年还会...  相似文献   

20.
《宁波经济》2009,(5):30-31
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形势发生急剧逆转,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人衰退。美国经济日趋恶化,2008年12月113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商业周期测定委员会宣布,其实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起就已经进入衰退期。美国GDP增长率从2004年一季度的4.1%一路下滑到2008年四季度的-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