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所引发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在股权结构不合理的环境下,独立董事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引入机构投资者使其与大股东抗衡,可以让独立董事真正独立。通过分析独立董事有效性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探讨引入机构投资者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结合独立董事制度与机构投资者,可以提出解决公司治理核心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后股权分置,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有了新机遇。独立董事制度本身的不完善给公司治理带来的新的代理问题值得关注,委托代理理论以激励相容来解决该问题。独立董事制度中独立性变量的引入,使得独立董事制度的激励设计不同于激励经理人。除了固定薪金的激励外,声誉激励在独立董事制度中的应用显得格外重要.而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声誉激励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舶来品”,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滥权、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缺失等治理背景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行权能力及激励约束机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独立董事可以看成是剩余控制权进一步社会分工的结果,股东拥有终极控制权,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的职业监管者,监管的对象是代理问题,而其本身与股东、政府、公众、董事会构成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的过程就是解决独立董事与本土上市公司各利益主体间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独立董事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重点从英美公司治理独特的权利机制,股东大会失灵,董事会失灵,股权分散化和机构投资者的势力日益强大等方面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兴起的原因。并从信息,时间,独立性,预算等方面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效率约束分析;从声誉,报酬,法律,控制权方面研究了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最后以美国为例,评价了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按照原创性、权威性和规范性原则,对2000~2010年间我国公司治理研究文献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分公司治理主体、内部人控制问题与激励机制设计、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公司治理体制与制度环境、公司治理效率与公司股权结构、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等六个专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2008年房地产业、零售业、公用事业三个行业相关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独董薪酬以及公司绩效的关系,发现不同行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独立董事薪酬水平的影响能力不同,机构投资者持股更能影响竞争性弱的行业中独立董事的薪酬,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更能影响周期性行业中独立董事的薪酬。同时,我们通过对公用事业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分析中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加入有助于将公司目标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在机构投资者少量持股的公司中,由于其影响能力有限,公司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及独立董事制度的认识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春艳 《时代经贸》2007,5(9Z):215-216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英美国家的一元公司治理模式,对于监督公司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股东权益和降低代理成本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旨在改变董事会的运作状况和效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入手,提出了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角色定位、明确国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及占董事会人数比例的下限以及逐步建立与完善独立董事的约束激励机制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公司异质性、在职消费与机构投资者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实证检验了在代理成本不同的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管理层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有效降低管理层在职消费,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在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明显;同时,管理层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这一负相关关系同样在代理成本较高的公司中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而且在代理成本不同的上市公司中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独立董事制度:历史根源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独立董事制度与董事会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基于代理理论的视角,董事会制度的产生缘于解决代理问题的需要。董事会制度的产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内部人控制阶段,第二阶段是外部董事(即独立董事)为主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委员会制度阶段。董事会制度发展的第二阶段实际上是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而董事会制度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意味着独立董事制度的新发展。独立董事制度作为一项泊来品,我们要对其加以运用,有必要对独立董事制度在西方的应用条件以及应用现状有所了解,对此笔者对西方有关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浅析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上可以起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但在我国的实践中,这种制度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发展还不够健全,要想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制度化功能,必须具有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制度环境。本文对中西方不同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探讨了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曾德明  姚璇 《经济经纬》2006,(2):107-109,149
机构投资者对经营者薪酬的直接监控和间接监控作用,缓解了因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而造成的代理问题。机构投资者通过对董事会构成两因素(董事会成员数量和成员类型)施加影响,使董事会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公司高管人员,从而奠定有效激励与约束高管团队人员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的现状,我国的股票期权激励应从优化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发展积极的机构投资者;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外部董事比例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借鉴Fama和French(1998)公司价值回归模型的基础上,从公司内部现金和股利价值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将独立董事引入公司董事会能够显著提升公司内部所持现金的价值,明显降低了股利对公司价值的贡献。这一证据表明,独立董事有效地抑制了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牺牲投资者利益、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文章还发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的负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丁和平 《技术经济》2006,25(8):70-72
一段时间以来,连续出现的财务欺诈及违规的关联交易现象,侵害了中小股东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诚信问题的恐慌,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对于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在上市公司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的总体效果还不十分理想,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找到有针对性的对策,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时于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监督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IPO发行价溢价异象与投资者情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可以发现,IPO发行价与IPO溢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IPO发行价越低,IPO溢价现象越明显,称之为“发行价溢价异象”。采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对投资者结构进行分析又可发现,IPO发行价越低,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由此表明,正是由于低发行价股票投资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易于受到投资者情绪影响,高估股票价值,增加非理性投资需求,寸导致了“发行价溢价异象”产生。  相似文献   

15.
辛宇  邓晓飞  滕飞 《财经研究》2016,(8):121-132
现有文献发现,官员特征(如官员的任期、异地交流、更替等)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公司财务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不易准确度量及缺少恰当的研究情境,对官员对制度压力的感知情况考察不足。作为外生的政策冲击,“中组部18号文”的颁布及施行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机会。使用手工搜集的自“中组部18号文”发布以来的官员独董辞职数据,本文从制度压力感知的角度,考察了官员行政级别、公司产权性质和地区政治强度对官员独董辞职时间早晚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级别越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所属地区政治强度越大的官员独董,对制度压力的感知越深刻、越敏锐,辞职时间也就越早。可见,企业经营者需要深入思考政治关联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认清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此外,文章还考察了外部治理环境对官员独董辞职行为特征的调节效应,并且发现,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有助于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与绩效倒U形曲线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治理状况的改善对公司绩效的提高至关重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状况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公司治理绩效与董事会治理水平之间呈现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该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在当前董事会治理缺乏外部治理机制、大股东治理弱化、内部董事间的相互监督和经理人持股的激励效应都不强的情况下,董事会治理改革的关键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The economics of dividend policy has focused on the single tight narrative that dividends keep managers honest, mitigating concerns that they over-inves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critique of that agency narrative, arguing that pressure from short-term focused investors, executives and board members pushes the firm into preemptive actions of returning too much cash via dividends. We analyze three channels of influence for investor pressure through 1) threat of takeovers, 2) shareholder value oriente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asured by director independence and board equity incentives, and 3) trading and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patterns. We find that firms adopt a higher dividend payout to discourage takeover bids. Also, FTSE 100 firms, that are most focused on shareholder value governance in the form of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and a higher shar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display a higher dividend payout. Frequency of trading and ownership by transient investors seeking current profits also predict increased dividend payout. Traditional agency theory, focused on dividends as a tool for managerial discipline, is not strongly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which rather support a narrative of short-term investor pressure on firms irrespective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8.
会计监管理论:综述及其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现有的会计监管概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会计监管概念进行了引申。认为会计监管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企业单位负责人和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行为,基于规则而进行的监督管理的一项制度安排。该定义强调会计监管是一项制度安排,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会计监督不应作为单独的会计监管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   总被引:98,自引:3,他引:98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20.
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季度时间窗下机构投资者行为效应的回归模型,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动与不同期超额回报的关系,并分析机构行为对不同期超额回报率影响的强度。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变动对当期与滞后期超额回报都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具有持续性,且当期较后一期影响较弱,后一期市场对机构行为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基于研究结论,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平稳、有效运行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