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考察分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基础上,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大规模发行对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并指出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变化、对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实行审核制度、对政信合作、银信合作、银保合作理财产品实行制度约束以及严格审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都会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进而对家庭金融资产调整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功途径之一,但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与保障。本文在借鉴不良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建设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商业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证券化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是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功途径之一,但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与保障.本文在借鉴不良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建设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商业银行不良金融资产证券化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不良金融资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于银行本身难以克服的固有风险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商业银行产生不良金融资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国际性问题,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种类日益繁多,这就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由金融资产的使用所引发的风险。如何客观反映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价值,防范经营风险,准确核算减值准备,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减值进行分析,阐述金融资产减值会计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信贷配给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形成了巨额的超额准备金,另一方面造成了信贷市场的分割,其结果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在我国表现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所形成的"惜贷现象"阻断了货币政策向融资企业的传导;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难以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体.从而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较差的后果.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缓解信贷配给.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搜寻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融资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转嫁.  相似文献   

7.
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机制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中介,其经营行为特别是信贷行为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的一般信贷行为机制入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环境、目标、动机、表现和结果进行了透析,据此,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中介,其经营行为特别是信贷行为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程度.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的一般信贷行为机制入手,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环境、目标、动机、表现和结果进行了透析,据此,提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正处于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的关键阶段。近年来,金融多元化发展迅猛,突出表现为社会融资多元化、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多元化和非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配置多元化。金融多元化发展使金融体系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也使数量型调控作用基础发生变化,进一步降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传导的效用被削弱,而价格型调控的作用条件得到改善和提升。未来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应根据金融发展形势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加快实现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一)量化宽松政策概述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和欧元区国家采用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当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时,中央银行可以使用QE政策工具,比如,从商业银行和其他私人机构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提高金融资产的价格,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发展会对既有金融体系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聚焦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一宏观命题,立足于我国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导的数量型中介,运用我国商业银行、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深度剖析了数字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弱化了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和控制影子银行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的结果依然支持该结论。(2)具体而言,数字金融削弱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果是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弱化实体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而实现的。(3)上述弱化效应在以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低资本、低流动性和低报酬的银行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n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by studying internet finance. It aims to explore how internet finance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ercial bank risk preferences and monetary policy, and discusses whether this impact varies across heterogeneous bank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having a loose monetary policy encourages a preference for risk. In addition, internet finance alters the sensitivity of bank risk behavior to monetary policy. Internet finance has a heterogeneous influence, depending on a bank’s ownership (i.e., state or private) and size. At privately owned banks, internet finance has only a moderate impact on the bank risk-taking transmission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unlike the subsample of large banks.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我国信贷高增长引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的潜在风险引起了各方关注。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发掘不良贷款存在的根源,对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更加全面的视角,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银行业运行情况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影响因素。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素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对资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通胀率、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银行利润等指标与不良贷款率(或不良贷款余额)的因果关系、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整都是影响不良贷款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我国现实背景和《巴塞尔协议Ⅲ》,利用2008年至2017年间194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银行净稳定资金率进行了度量,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探究了其影响机理和传导渠道。研究表明:扩张型货币政策会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但不具备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具有异质性;在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中,银行信贷行为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因此,央行可基于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相机抉择;商业银行则要加强信贷规模和质量的管理,优化资产结构,通过弱化信贷渠道作用来降低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郭晔  房芳 《金融研究》2021,487(1):91-110
本文以2018年6月我国央行开始接受绿色信贷资产作为MLF合格担保品这一事件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我国新型货币政策的担保品扩容对绿色信贷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将绿色信贷资产纳入央行合格担保品范围增加了绿色信贷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并降低了绿色信贷企业的信贷成本;第二,企业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民营绿色信贷企业在融资可得性方面对政策反应更显著,国有绿色信贷企业在融资成本方面对政策反应更显著;第三,分行业的扩展性检验表明,央行合格担保品扩容政策对于环保行业的绿色信贷企业主要通过提高融资可得性发挥作用,而对于重污染行业的绿色信贷企业则主要作用于其信贷融资成本。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认为央行担保品扩容具有绿色效应,可综合运用央行担保品框架和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我国新型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6.
庄毓敏  张祎 《金融研究》2021,497(11):1-21
本文从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出发,探讨了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问题。我们将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纳入传统的Monti-Klein模型中,推导出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手工收集的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15—2019年半年度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取决于流动性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行为的选择。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融资结构、增强负债质量的行为在提高银行短期流动性水平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而流动性资产的囤积则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应客观看待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引导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这将有助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2005-2011年非平衡面板数据,通过倍差法(DID)估计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政策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净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商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政策提高了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存贷比率,同时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这表明,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高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了“惜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 SVAR 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以2009—2018年互联网金融对中国30家典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倒U形分布,即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通过抢占市场份额,加剧了行业竞争,抢占了商业银行利润,进而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但随着商业银行对互联网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以及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成本下降。(2)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风险承担反应具有异质性:在宏观层面,大型国有银行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政策保障,对其冲击反应较为滞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缺乏上述优势,对其冲击反映较为敏感,但股份制银行后期风险承担显著下降;农村商业银行因主要服务于乡村建设,受其影响较为有限。在微观层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低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水平较高的小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20,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