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根据我国邮电发展2000年总体目标及邮电部“九五”规划,我国接入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建成数字化、宽带化的接入网。当前,我国的接入网建设刚刚起步,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有关接入网设备的相关标准以及相配合的测试方法均在研究和讨论之中。忙时呼叫处理能力BHCA值是衡量交换设备质量的主要指标。光纤接入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电信网的发展速度已居世界前列,全网容量规模已成为世界最大电信网之一。全国的长途、本地交换中继已实现了程控数字化、宽带化,但用户接入网(以下简称“接入网”)仍以传统的模拟铜缆为主要的传输媒体,技术装备落后,使用业务单一,难以适应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通信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各种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就成为当前我国电信网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积极、稳妥、务实、创新”做好接入网工作。我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接入网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接入网仍以传统的铜缆用户线为主,少数城市地区采用了光纤接入没备;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已完成了大本地网的规划建设工作,而在一个本地网中,既包含了城市,也有郊县和乡镇,其接入网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经过“八五”期间“户线工程”的建设,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铜线用户网已较为完善。京津沪穗、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经济比较发达,电信业务发展较快,宽带业务也开始起步,这些地区接入网的发展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城市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用户和网络运营者对宽带接入网的要求,指出了ATM和PON结合的必要性,分析比较了各种多址接入技术,认为TDMA技术是目前比较适用于ATM-PON宽带接入网的。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进入90年代以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网络的宽带化,信息网络的宽带化包括干线、交换节点和接入网的宽带化,其中接入网的宽带化要比其余两部分的宽带化困难得多。众所周知,接人网宽带化的最终目标是用光纤取代现有的铜双绞线,但这需要巨额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近几年来,随着用户对宽带业务需求的迅速增长和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人们提出了实现接入网宽带化的多种过渡措施。这些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现有有线电视网(CATV)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互连网的快速发展和政府上王、企业上王、教育上网、家庭上网等各类工程启动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现有用户接入网已无法满足用户上网需要,以宽带城域网和宽带接入网(ADSL和以太网等)为重点的新一轮网络建设成为热点。 经过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全国已形成一个电信基础网、六个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人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初具规模的我国电信网,实现了骨干网的传输和交换,本地网的中继传输和交换数字化,但用户接入网(以下简称接入网)仍以采用模拟传输方式的铜线为主要传送媒体,成为现代电信网的“瓶颈”。这同国民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各种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不相适应,因此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就成为当前我国电信网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接入网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电信接入网发展建设是从试验开始的,共有17个中外厂商参加试验,免费提供近25种产品,开出35个试验点。经过两年的试验。中国电信制订了一系列的技术体制、标准、规范,制订了我国发展接入网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车力军 《中国电信建设》2001,13(7):6-7,10,12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电信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电信基本业务需求旺盛,也带来了接入网(AN)的大发展,从非常热的V5接入到接入网业务综合、宽带化,步伐很快。可以说宽带化、IP化,传统通信业务扩展到多媒体通信业务、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等,将成为我国接入网的总体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接入网概念的提出,其着眼点就是要满足将来综合宽带业务的需要。接入网的建设,一方面要能提供当前的窄带业务,另一方面,要能平稳过渡,逐步升级,提供各种宽带业务,同时要价格合理,稳定可靠。市场的驱动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宽带接入技术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业务,特别是ISDN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加,这就要求电信业务向综合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发展。而接入网技术是目前通信建设的“热点”问题。如何合理地改造农村现有的农话交换机,优化网络,是当前农村通信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河源局的光纤接入网正在处于建设当中,对目前基于V5接入网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应当考虑的其它因素,本文就此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邮电部门近日出台了《关于山西省用户接入网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1、改造原有接入网和发展新的接入网所采用的技术,要根据接入网所支持的业务而定。既要满足当前话音与信息业务的需要,又要考虑今后宽带业务要求,推进光纤到路边、大楼、小区等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无论是电信网的核心网部分还是CATV网的骨干网都正向高速、SDH兼容和ATM化的网络方向发展。显然,作为整个网络的瓶颈部分——接入网也将向着更高带宽、SDH兼容和ATM化的方向发展,否则整个电信网的现代化和宽带化将是一句空话。 接入网宽带化的发展技术很多,下面  相似文献   

13.
接入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新形势对接入网宽带化和IP化的要求,然后重点讨论几种接入网技术的最新发展态势,主要有UADSL,VDSL,SDH,HFC,APON,LMDS和以太环接入技术,最后简要介绍我国接入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 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接入网(AN)是指本地交换机业务节点接口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也就是从本地交换局的交换端口至用户端的所有传输媒介和设备。 近期通信建设的快速发展,处于公用通信网最基层的用户接入网,已成为人们关注和投资的热点。电话的普及和新业务的发展,目前用户除对窄带业务需求外,对宽带业务的需求,也正处于观望等待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宽带设备价格逐年下降,用户对宽带业务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发展。随着干线上SDH(同步数字传输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IP宽带城域网组网技术的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带城域网的接入网 从接入网的物理传输媒质看,宽带城域网接入方式主要分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大类,现有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光纤接入具有一定的规模,无线接入已开始应用于接入网。随着光纤/同轴电缆混合(HFC)技术的不断推广使用,CableModem接入也成为颇有竞争力的接入方式。虽然xDSL接入、CableModem接入、光纤接入方式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成为了宽带城域网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新业务,特别是ISDN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加,这就要求电信业务向综合化、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发展。而接入网技术是当年通信建设的“热点”问题。如何合理地改造农村现有的农话交换机,优化网络,是当前农村通信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河源局的光纤接入网正在处于建设当中,对目前基于V5接入网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应当考虑的其它因素,本文就此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电信网络的建设规模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之一,用户接入网仍以铜缆为主要传输媒体,但是,我国在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和技术发展上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96年光纤接入网技术开始在我国应用以来,经过三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国接入网的建设总量接近1000万用户线。其中,以华为为主的国内企业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成为在通信建设中唯一不是先被外商占有,国内企业紧随其后争夺市场的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信提出要建设一个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可靠的公众骨干传输网,一个适合全业务需求、宽带化的接入网。在此基础上,加大网上应用的开发力度,加快发展互联网业务,发展宽带上网用户,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从现阶段宽带网建设和运营的实践看,充分发挥处于骨干传输网末端的C4末梢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C4网企业与地方政府接触和联系紧密的公共资源优势,发挥C4网企业对地方市场资源控制和影响相对大中城市而言"短兵相接"的优势,科学地搭建宽带平台,前瞻性地建好宽带核心网、宽带接入网,积极有效地开发宽带网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高带宽业务和应用的不断出现,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得到不断推进。目前,应用广泛的PON接人技术解决了用户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带宽瓶颈问题,即电信运营商开展的固话网络“光进铜退”项目,不仅有效提高了用户接入速率,而且解决了长距离铜缆维护成本高、难度大、易被盗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宽带网络是将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也是通信网的发展方向。整个宽带通信网络可分成宽带传输网、宽带交换网和宽带接入网三大部分,其中宽带传输网是以SDH(同步数字体系)技术为基础的大容量光纤网,宽带交换网是主要采用ATM(异步传输模式)技术的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接入网是宽带通信网络中与用户相连的最后一段网络,用户通过它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