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死记”物理知识,抓不住物理实验的根本,学习获得的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不会或不善于进行有效归纳与整理,经过对这方面的微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当然也会有不足方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战几于道。”在基因治疗产业化平台效应不断强化的基础之上,徐卫希望进一步在赛百诺内部形成一种无处不渗透,无处不覆盖的“水一样的模式”,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把各方优势资源串起来——实现有效的整合。而最关键的是,“水源永远是从赛百诺这座喜马拉雅山上流下来”。  相似文献   

3.
李金迪 《活力》2010,(8):335-335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与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在《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从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民众情节。在现代社会中,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上升为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百姓即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求。老百姓开始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当“民生”与传播媒体的结合在一起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民生财政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相似文献   

5.
袁书兰 《活力》2005,(7):118-118
在物理教学中,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培养有科学素质、有科学发现创造能力的学生,决不能轻视直觉思维这一重要因素。传统认为的“物理难教难学”,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忽视了“直觉”这一非逻辑性思维因素。  相似文献   

6.
“富人村官”、“老板村官”的出现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现象了.我刊也报道过一些诸如此类的现象。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各地农村靠什么途径实现,需大胆探索。“老板村官”虽然体现了财富力量对选举的作用或渗透,却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成果,因此不能简单施以好坏判断,更不可一棍子打死。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全渗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容,从战略渗透、资源渗透、技术渗透、管理渗透以及文化渗透五个方面探索了房地产专业“全渗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经过4年多的实践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朱丽  刘奔摄影 《中外管理》2013,(11):106-111
这个最不像企业家的企业家无论是遭遇贬损还是被崇拜自始至终,他都被下属认同为企业的精神领袖 尽管人行已20年之久,掌舵着70亿元营业额之巨的生意,他却认为自己的独特之处在于,“我身上是最不具有企业家气质的。”2013年9月10日,第29个教师节。俞敏洪,这个中国“最有钱”的教师坐在与他身价并不相称的简朴办公室里,侃侃而谈。举手投足透露出掩饰不住的自信——所谓“弱”乃或“窝囊”,纯属对这个51岁男人的误读。他韧劲十足,骨子里渗透着强势。  相似文献   

9.
烹调艺术与吃术中的深层中国文化 中国人之所以创造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烹调术,是由于他们能将天下种类繁多而味道各异的食料“和合”于同一碟菜肴中。   如果将中国烹调和西方新教国家(例如美国)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后者所能应用的佐料,范围狭小得多;而且,一种肉或一种鱼往往只能配一种特定的蔬菜,相当“明文规定化”。此外,肉是肉,菜是菜,两者截然割分,彼此并列而不“和合”。因此,美国人的烹调术似乎亦反映了他们的“法治精神” ——各个个体之间,必须存在用明条文规定的关系,而且“人己权界”划分得清清楚楚。   中国烹调术的特色在于相互渗透,而不在于彼此分立。而且,这种“合二为一”的相互渗透,是实践多于理论,可以因地制宜地克服佐料的限制,而毋需“公事公办”的。   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相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似乎反映出同样的倾向。西方人在进餐时,是将食物先放在自己面前的碟中,再从中吃食,因此是十分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在进餐时,则从公共碗盘中夹食,而且还往往硬塞给对方吃,似乎自己比对方更清楚其饥饱状态,而且当然地有权为对方决定吃多少。 用人情抹去人与人之间的边   中国式的烹调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至于中国人的“人情”,也...  相似文献   

10.
构杏 《中外管理》2007,(12):32-33
很多人都在预言:媒体,将是未来最有前途的产业。于是,当众多海外乃至国内的企业家纷纷企图向传媒业渗透时,先观察一下“传媒大王”默多克的做法与想法,无疑是很必要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超女”经营模式是2005年热门话题之一。 “超女”的胜利,是一种新型商业运作模式的胜利,是一次全方位整合营销的胜利,其影响已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当“超女”风暴席卷全国的时候,中国房地产业正值最为寒冷的冬天。超女的火热引起了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的重视.一些企业率先发起了“向超女学习”的运动。今典集团的“征集案名”活动、明天第一城的“自己的房子自己定价”无一不存在“超女”的影子。而平民化运营思路、对权威的重新界定和认识,让房地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换“脑”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想在获得成功,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以适应风云变幻的竞争环正如兵法家孙子所云:“知彼知胜乃不殒;知地知天,胜乃可全”,不仅需“管理”。管理咨询的本质管理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广泛的概管理实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它的思想和方法早就渗透管理是一门有自成体系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且都有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的人们从中汲取的最宝贵与管理共生,管理咨询活动既是管理咨询是因为它提供管理知识、解决;因为它是一个是管理经验和是社会关系边界之内管理咨询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王新业 《经营者》2008,(2):122-125
已经154岁的路易·威登公司有如此超人的魅力,其“秘诀”就是“随变”而不“僵化”。“随变”的是,路易·威登对与未来发展战略不相匹配的产业采取了非常果断的处理手段。不“僵化”的是,它卖出了与公司发展战略相悖、却能获取高额利润的衍生业务。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资本和生产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仅仅只通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搞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走“内引型国际化”道路是不可能为本国经济谋求更为长远发展的,只有通过出口贸易.海外投资等国际经济合作方式,走“外推型国际化”道路.对国际市场进行充分参与、渗透或扩张并使之与“内引型国际化”方式相结合.才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科学战略。可见,海外投资对一国国际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奎玉 《活力》2010,(2):187-18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除去在金融、经济、服务领域的中转角色,对于中国特别是广东房地产来说,香港同时充当着“楼市时尚文化中转站”的重要角色,服务模式、设计理念、室内装修……无不经过香港这块“海绵”的吸收与转化渗透。  相似文献   

17.
物理教学可以通过对汽车有关专业的学习和组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赏识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进而提高对汽修专业的兴趣。结合教学,适当将物理与专业联系,或将专业的物理问题作为实例分析,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增强用物理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道家哲学贵“灵”贵“柔”,而“灵”与“柔”又以水的特质来体现。水处柔弱,柔能克刚;水处流动,流水不腐;水处卑下,善于迂回,知迂回则无损;水善于忍让,善于融通,善于渗透,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谭国英 《活力》2010,(6):147-147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崇高的工程。有人形象地把千头万绪的德育工作称之为的烦琐且婆婆妈妈的工作。但正是这种春风化雨般的、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的滋润渗透,才换来了爱的共鸣.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成效,就必须做一个德育工作的“有心人”,即做到“知心”、“爱心”、“诚心”、“耐心”。  相似文献   

20.
蒋浩 《英才》2013,(5):125-125
有一句谚语:能够降临两次的,不叫机会。意思是真正的机会只有一次。但我却不这么看。我的亲身经历表明,机会可以多次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改变我人生命运轨迹的第一次是我15岁时。那是1979年3月,得益于我的高考成绩优异.教育部给了我一个公派留学的名额,去瑞典皇家工学院学习应用物理。那是“文革”后,国家第一次向海外公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