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日益发达,通胀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使存在较大产出缺口,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通胀预期还是会推升上游初级产品价格,并迅速向下游传导。但该文认为,总需求仍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货币乘数顺周期内生,风险溢价逆周期内生,总需求低迷会抑制货币扩张的程度;另一方面,货币对需求的刺激程度也具有顺周期特性,总需求低迷时,即使成功扩张了货币,其对总需求的刺激作用也打了折扣;不仅如此,通胀预期虽然会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但只要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这两种价格能否持续上涨终究还是取决于总需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的GDP和CPI数据,应用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估算我国产出缺口,并进行了模型合理性和模型稳定性评价。实证研究表明,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同影响,需求冲击表现为周期性扰动;利用不同时期样本数据估算的我国产出缺口非常相近,SVAR模型稳定性较好;基于SVAR模型估算的我国产出缺口周期转折点与基准经济周期转折点基本保持一致,产出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周期走势。总体看,SVAR模型能够较好地估算我国产出缺口。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对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分析的主要依据仍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日益变得不稳定。基于此,本文在对Hallman,Porter and Small(1989)所提出的P-Star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我国1979-2008年间物价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我国价格水平的变化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产出缺口和利率缺口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我国价格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能够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无论是短期或长期,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但长期内它还受到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短期内治理通货膨胀应以降低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为主,长期内还应兼顾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采用状态空间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主要结论为: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及产出缺口均是现实通胀的有效驱动因素.2011年第四季度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且明年上半年物价在相对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6.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我国的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并建立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通货膨胀预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我国通货膨胀,从而能为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提供良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制度变量的滞后性前提下,运用货币滞存法对中国1979~2007年间的超额货币情况进行测量,随后运用平稳性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冲击响应等方法得出了短期内经济增长对超额货币冲击的响应是正向的,长期而言是负向响应并趋于稳定;通货膨胀率对超额货币程度随机误差项冲击的响应短期达到正向响应的峰值,其后逐步衰减。  相似文献   

8.
产出和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课题之一,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来,关于产出和通胀的研究一直在进行,本文从卢卡斯不完善模型出发,选取2000-2010年的季度数据进行检验,认为产出和通胀不存在明显关系,并对经验数据和模型的不匹配给出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9.
周立 《海南金融》2011,(9):16-19
本文在探讨流动性概念与通货膨胀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货币需求模型,研究我国最近十年的流动性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货币存量超过实体经济需求导致流动性过剩,这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改善央行宏观调控,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预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1979–2010年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实证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剧增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货币市场对冲操作、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使用新增外汇储备买进特别国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1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四季度随着物价涨幅回落和政策紧缩力度减轻,经济增速将企稳回升,"硬着陆"的风险很小。本轮CPI同比高点将在今年年中出现,下半年通胀将略有回落,全年通胀应可控制在5.2%左右。受贷款增长放缓、外汇占款继续快增但对冲力度较大和货币乘数持续较低等因素影响,下半年信贷增长将继续平稳回落,货币供应增速将延续放缓态势。货币政策总体基调维持"稳健",但收紧力度会有所减弱,准备金率、利率运用频率明显降低,信贷总量维持偏紧格局但存在局部、适度放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全球化视角,构建了一个通胀形成机制的逻辑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对产出缺口、流动性等通胀形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菲利普斯曲线,构建ADL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出仍是重要因素,不能因产能过剩而忽视潜在的通胀压力;货币并不必然造成通胀,但如果经济持续增长,货币充分进入实体领域则将化为现实通胀;资产价格对物价的影响显著并蕴含着巨大风险,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强化,并使得通胀具有自我形成机制,合理引导通胀预期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利用我国1985—2003年的年度统计数据,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外贸政策对经济波动影响的显著性水平要高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关键政策并不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是消费政策、投资政策和外贸政策。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的通货膨胀形势颇为严峻,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通货膨胀,并且各个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又不是孤立的。本文选取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E货币供给量增长率M2,汇率增长率E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分析,综合考察三个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VAR模型,文章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和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1996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共62个季度的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观测值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增长不仅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衰退性;我国民众对通货膨胀具有后顾预期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异质性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不同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都会对实际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并且适应性预期所占比例远远大于理性预期.更进一步,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力不同,理性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即期影响力大于适应性预期,但是影响的持久性却小于理性预期.所以央行在调控通货膨胀的时候,应关注微观经济体的通胀预期异质性,适时引导各种异质性预期,从而锚定微观经济体的预期,使得货币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我国近几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抑制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货币被动超发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该加快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获取海外利润的同时减缓人民币的需求压力,减少被动的货币超发以解决国内的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18.
将电子货币嵌入通货膨胀诱因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电子货币在短期和长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理,并选取1995—2014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子货币的通货膨胀效应显著存在,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对1987~2012年月度的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建立LSTR模型,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化率超过2.4991%时,会对11个月后的通货膨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上而不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另外,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明显,而对通货紧缩的治理效果微弱,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水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策制定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进行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基础上,本文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滞后;经济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但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之前通货膨胀水平对本期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同向拉动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