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低碳发展理念,我国政府已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电网作为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促进低碳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分析了坚强智能电网促进低碳发展的各项潜在能力,采用由低碳能力到低碳效益的测评技术路线,对坚强智能电网的低碳效益进行了详细评估,分析了其低碳效益对国家减排目标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
黄平 《广西电业》2014,(4):29-31
正电力供应作为社会经济建设最重要的保障之一,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此同时,作为央企,承担电力供应的电网企业也需要朝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效益导向型管理的目标努力迈进。可以说,提升投资决策管理能力,实现投资的战略价值和财务效益,将是未来电网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电网发展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供应的要求,要成为资源优化配置、服务于低碳社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向更加智能、高效、  相似文献   

3.
经济建设项目评估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期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的基础性技术经济工作。现在国家在经济建设项目评估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及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不适应煤炭经济建设的特殊情况,制约了煤炭工业的顺利发展。现行煤炭工业建设评估标准是以投资净效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10%)这个通用参数为依据的。然而煤炭工业建设受资源埋藏地点的地理、地质条件所左右,不象其它工业可以人为地选址定位,其经济基础也不是一个等量级,产生的投资净效益率也就不一样。为使煤炭工业有发展的动力、潜力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重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系和能源枯竭,环境恶化之间的问题也逐渐突出.低碳经济也就随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并逐渐成为各个国家主要倡导要发展的经济.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低碳经济所存在的风险.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风险特点的基础上,借鉴模糊数学理论,提出了一种主观判断与定童分析相结合的低碳经济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具体案例予以说明.同时,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尽童减少低碳经济风险发生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又是判断"两型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文章作者拟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F-AHP)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有针对性的提出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发展近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不仅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浓墨重彩之笔,而且在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出将"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容之一正式纳入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今后的经济发展尽可能低排放、低污染。电力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电源结构调整备受瞩目。但做为"高风险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企业,如何规避低碳经济中的特殊风险,本文就新能源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扮演何种角色、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在考虑碳排放和经济性相互约束下,构建变电站全过程“碳经指数”模型,提出变电站全过程投资低碳效益等级。通过实例分析,计算建设阶段、运行阶段的全过程碳排放量和建设与运行成本,得到不同技术、设备下各变电站的“碳经指数”及其投资低碳效益等级,验证了“碳经指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电网绿色低碳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新能源准备好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发展近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不仅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浓墨重彩之笔,而且在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出将“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容之一正式纳入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今届的经济发展尽可能低排放、低污染。电力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电源结构调整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9.
伴随"低碳经济"这一的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流思想。油气储运作为支撑整个社会和全球不断发展的重要行业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相关要求。因此,本文以油气储运系统为立足点,通过对在该系统中推行节能理念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节能技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国际能源变革论坛期间,同里未来能源自由交换示范区经历了上百位国内外能源大咖们的"阅兵"并得到高度评价,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推动国际能源变革的闪亮名片和经典案例。国网公司领导在示范区调研时,对国网江苏公司"未来由多台微网路由器构建交直流混合系统将实现更大范围微网群的互联互通,打造起智能高效、安全灵活、绿色低碳的能源交换系统"的构建思路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评估接入分布式发电(DG)后电网企业的综合效益成为指导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为日后电网整体规划挑选最优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的综合效益的基础上,从DG接入对系统网损、扩容投资、售电损失、生态环境等综合社会效益方面产生影响出发,分析各个部分相应模型,完善整体综合效益量化模型。以电网企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经济性约束条件,保证DG的合理运行。由算例分析可知,电网企业整体社会收益增加,可实现经济接入并带来利润。既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又为电网企业应季规划电力分配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与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力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智能电网必须兼顾发展方式优化和整体综合运行效率的提高。通过分析我国电力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解读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大举措,系统全面地评价了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在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实现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加剧,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煤炭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以低碳经济视角为出发点,分析煤炭经济生态圈,探讨低碳经济视角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否决了欧盟国家将开征碳关税列入峰会议题的动议,抵制了美国提出的对减排效果进行核查的所谓"第三方独立验证",因此被国外媒体视为哥本哈根协议的少数赢家之一。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在21世纪实现大国崛起梦想所必须突破的隘口。从发展趋势看,实现低碳经济主要方向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转化为清洁的电力能源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将成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突破口。2009年12月10日,由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社与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智能电网与信息化高层论坛"在京召开,1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共同探讨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剖析智能电网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难点,对中国智能电网建设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球智能电网建设现状 21世纪以来.“新能源”、“低碳”成为能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智能电网”概念迅速成为电力行业公认的发展愿景.也被各国政府视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全世界掀起了智能电网试点的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16.
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十四五”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对乡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电网企业也持续加大配电网改造升级投入力度,其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四五”时期配网建设投资占电网建设总投资的60%以上;南方电网公司配网建设规划投资占总投资的一半。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加快提升航天科研院所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单位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信息化建设。而同时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化与业务战略融合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评估航天科研院所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有效提升信息化投资的效益,正确评估与同行业先  相似文献   

18.
智能电网:低碳经济推动者 记者:埃森哲公司对智能电网关注度一直很高,2009年,埃森哲公司与能源工业合作伙伴论坛合作发布了《加速智能电网投资》白皮书。你认为智能电网带来的最深层次的变革和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智能电网:低碳经济推动者记者:埃森哲公司对智能电网关注度一直很高,2009年,埃森哲公司与能源工业合作伙伴论坛合作发布了《加速智能电网投资》白皮书。你认为智能电网带来的最深层次的变革和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石油化工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重油催化裂解装置低碳烯烃产品作为生产最常用是原料,一直以来都受到了生产单位的重视。现如今,石油化工产业竞争日渐加剧,低碳烯烃产品的使用只有更加多样化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本文就结合石油化工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简单谈谈重油催化裂解装置产品,并将其进行综合利用,实现炼油与化工的有机结合,促进石油化工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