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考察了100年来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经济学的进步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100年来,经济学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从根本上是由这一时期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历程所决定的.建立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扎实的实证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对经济发展做贡献并同时对经济理论发展做贡献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年出版的了由Roger E.Backhouse & Jeff Biddle合编的《政治经济学史》杂志2000年第32卷的增刊《应用经济学简史》(Toward a History of Applied Economics)。本刊这里译载的是该书的两位合编者所著的开篇导读性论文。该书除此文之外,共收编了11篇论文,分以下3个部分:1、经济学艺术和实际问题;2、应用经济学概念;3、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刘思华研究员所著的《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出版后,在我国生态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经济日报》《广西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发文介绍;中国生态经济学会1990年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该书的理论价值和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贡献。我认为,该书在创立新说,对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理论贡献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面对经济建设实践的大量需求,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学者都加入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行列,有关区域经济的学术论文、专著和教材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种快速扩张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如术语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范式、理论基础薄弱等,以致使区域经济学处于被泛化的境地。因此,如何转变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分析范式,将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喜的是,最近由南开大学郝寿义教授完成的《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7月版)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探索。该书是作者历经10年潜心研究完成的,注重理论原创和分析范式构建,突出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堪称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精品之作。其主要创新和特色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探索——评《中国经济学199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的经济需要现代化,中国的经济学也需要现代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同仁正在意识到这一点。由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编、张曙光任执行主编的《中国经济学199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一书,就是为促进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所作的一个探索。 《中国经济学1994》是一本文集,共收入12篇文章。这些文章是从《经济研究》、《改革》等海内外一流中文经济学理论刊物1994年发表的文章中选编出来的,其中选自《经济研究》发表的文章有7篇。既然是选编,编者当然有其选录的标准,这些标准已由其执行主编张曙光在为全书所写前言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但是作为圈外人的读者们所最关心的,当然不是该书的编者们以什么作选录标准、他们是否遵守了这一标准,而是该书选入的文章本身是否真的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对于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标准,笔者有自己的看法,这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炼成 《经济学动态》2006,(9):8-40,109
在将近十年前,我与博士生丁文锋联合发表了《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一文(载《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7期),引起了一场争论。十年过去了,但问题并未基本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去年秋,刘国光同志发表了《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一文,强调指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当代西方经济学基本上占领了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坚决迎接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月26日至28日,武汉大学主办了《经济评论》创刊30周年暨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光明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等国内著名学术期刊的负责人、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等80多人出席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与  相似文献   

8.
宪政经济学(Co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经济学方法在宪法领域的推进,侧重的是宪法规则的经济学分析。“宪政经济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由理查德·麦肯齐编辑的《宪政经济学:包含政府的经济权力》(1984)的论文集中。宪政经济学是分析宪法和宪政的经济后果的经济学(罗森鲍姆,2001)。它着重研究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制约和影响经济和政治行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新到来的时候,捧读赵春明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经济学》,一个世纪来中国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就在这本书中展开它的脉络,枝叶纷披却条理分明,这本《二十世纪中国的经济学》是在赵春明教授主持下,承担中共中央组织学党建读物出版社《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丛书”的经济学部分,前后共由十人经过三年的时间完成的,洋洋百年变化,在这本《二十世纪中国的经济学》中,做了十分充实和生动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经过作者多年的研究,《国外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丛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丛书共有8本,包括《经济改革思维——东欧俄罗斯经济学》、《批判与超越——西方激进经济学述评》、《探索的变奏——20世纪比较经济学》、《敲开希望的大门——发展经济学》《他山之石——日本经济思想初探》、《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纵览》、《国家干预艺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沿革》和《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该套丛书是在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恩富教授主持下,由活跃在上海经济理论界的一批中青年教授和博士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财经问题研究》2007,(3):F0004-F0004
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形成标志是1979年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的成立。东北财经大学是国内数量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起步最早的单位之一,具有与我国数量经济研究几乎同步发展的历史。1981年东北财经大学许开甲教授主持翻译的《经济计量学理论》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经济计量学的译著,为我国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及人才培养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1985年我校集中全校相关学科骨干力量成立了“数量经济研究所”,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北财经大学获得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东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立数量经济学科工作站,从而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五个数量经济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之一。2002年,数量经济学科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现已形成从本科生(方向)、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完整的数量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亚南首先提出要联系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概念,并写出了一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即《中国经济原论》。该书在理论核心、体系、篇章结构及方法上均具有鲜明特色,被称为中国式的《资本论》。时至今日,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仍发挥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中唯一一本解放前出版的专著。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经济学"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王亚南提出"中国经济学"的初衷和《中国经济原论》论著的思想,以及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来看,"中国经济学"在现阶段具有特定的固有涵义,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借鉴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应用中国学者的理论经济学创新,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这一特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贸易业绩指数(1996-2000)》、《中国贸易业绩指数(1999-2003)》分别于2004年9月和2006年3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贸易业绩指数(2000-2004)》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泽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市委党校,获研究生学历。2000-200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多年来主要从事对外贸易统计分析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4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谷书堂教授对于创建中国经济学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这集中反映在他新出版的《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之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在2000年11月18日,《经济学动态》创刊40年之际,宁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该刊精选论文集《中外经济理论40年》。这是一部体现当代经济学界风采与睿智的著作,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思想脉络,国外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主要状况。可以说,这是极富的魅力和光辉膏点的理论展台,也是三代经济学人和编辑的心血结晶。出版这样一部理论著作,不论对于学有专长的经济类教师和研究人员,还是对于正在就读的莘莘学子和实际经济工作者,都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朱慧  李树 《经济研究》2012,(9):156-160
<正>"中国法经济学论坛"发起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届,已跨越了十载春秋。十年来,中国法经济学论坛硕果累累,已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和跨院校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和倡导了中国法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启发和培养了大批中国法经济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值此十周年之际,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于2012年6月23日至24日在重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创刊 1 5周年的光辉业绩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态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我们特写此文 ,表示热烈祝贺 ,并展望 2 1世纪中国生态经济学的重大发展。1 生态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国外 ,它产生于 2 0世纪 60年代 ,至今还不足 4 0年的历史。在中国 ,它兴起于 2 0世纪 70年代至 80年代初 ,至今已整整 2 0年了。在这期间 ,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了很大发展 ,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到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 ,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经济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导刊》2014,(5):84-84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是中国信息经济学派崛起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均为在中国信息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学者。该书分为五大部分:困境、回答、框架、测评和出路。该书认为,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困境呼唤新的经济理论。针对国内经济学界存在的“回头看”、“完全市场经济”和“理想的悲观主义”三种倾向,全书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20.
郝云宏  刘星 《经济论坛》2003,(22):91-92
一、中国经济学的三大思想渊源经过几年的探讨,学术界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学有三个方面的思想渊源,一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二是西方经济思想,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对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立足点的认识各有不同。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叶世昌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政府决策,可以说无处不在。”李义平也认为应特别研究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如果我们搞不清这一深层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制度结构”,照搬照抄,就解决不了中国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