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懿 《全国商情》2010,(6):60-61,72
2005年在中国双顺差规模持续增长、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加剧的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标志着我国放弃长久以来的固定汇率制.但在新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开始抬头,重新选择汇率制度再次成为学界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并指出从短期来看,根据"三元悖论"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汇率目标区更适合;最后本文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一些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发行的渠道之一,由于汇率形成机制而被动释放出来的大量货币,导致国民经济产生波动.为了雏护我国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安全,必须进行汇率改革.本文研究揭示了人民币汇率选择的新特点,以期为制定汇率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浅议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强 《现代经济》2007,6(12):136-136,121
在我国传统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正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人民币升值可以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4.
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政策背景下 ,重新审视我国的汇率制度 ,改进汇率的形成机制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 ,剖析了我国汇率制度的缺陷及汇率形成机制缺失原因 ,探讨了当前改进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对策以及汇率制度在中长期的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5.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通货膨胀之间表现为复杂的关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考察汇率制度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需要结合汇率制度的特征和特定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来分析。中国在钉住汇率制下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增强时仍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西部金融》2010,(7):1-2
1、央行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6月19日表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相似文献   

7.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改进外汇管理,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汇率制度与人民币汇率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率制度对一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关重要析作用。实践中,钉住汇率制度容易受到国际投资本的冲击,所以发展中国家适宜采用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强调管理而忽视浮动,仍存在潜在的风险。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必须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建立能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又能维持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9.
浅析"热钱"流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亚洲和世界具有积极意义."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及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积极探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促进经济内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西方汇率决定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立场、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指数联动型汇率形成机制。该机制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可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金融论坛”将于2010年11月13日在广西北海举行。本届论坛以“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为主题,拟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金融专家、知名金融机构的高层官员以及国内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知名学者与会,深入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及相关问题,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本届论坛拟就以下参考性选题向国内外学者征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2005年汇改以来尤其是2011年复旦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特点,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区间较窄,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升值,盯住一篮子货币能够实现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均衡汇率区间,2012年人民币有效汇率将保持小幅波动。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目标区,并推出以人民币指数为标的的衍生品。  相似文献   

13.
当今汇率理论研究对于人民币汇率运动轨迹难以科学诠释,实际问题解释力很差的情况仍未改变。本文认为,基于经济和金融的复杂性,人民币汇率论争在现阶段和可预期的未来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科学发展观来看,人民币汇率改革首先受国内经济、制度和市场发育等因素影响,要考虑选择期内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具备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并在充分分析各种因素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以维护和促进本国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加以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有缺陷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其深层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和现有缺陷,改进的原则以及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央行进行汇率干预的目标和方式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汇储备的规模问题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大幅攀升的外汇储备已经给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资源闲置,汇兑损失和货币政策受限于汇率政策,以及国际压力与日俱增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出路是适时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实现人民币全面的自由兑换。当前可以做的工作是,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和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持续双顺差,在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的基础上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这样既可以逐渐释放外汇储备,又可以实行汇率制度转型。另一方面也可以乘势调整外汇管制政策,实行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人民币走出国门,将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向外延伸。  相似文献   

16.
汇率制度的选择与通货膨胀之间表现为复杂的关系.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向更具弹性的方向转变过程中,并不一定引发高通胀.汇率制度的选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中国在盯住汇率制下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增强时仍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考察汇率制度会否引发金融危机,需要结合汇率制度形式的特征和特定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基本面经济变量是贸易条件、对外开放度、政府支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均衡汇率有显著正影响。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人民币汇率错位自修正机制存在,但功能较弱。对汇率错位的测算表明;2004年和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存在低估,但低估幅度较小。其政策含义是: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汇率水平回归均衡和完善自修正机制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邵校  张梦 《企业家天地》2007,(4):175-176
随着我国加入WTO,资本流动加快,而我国汇率制度已经落后于经济形势,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危及了国家金融安全。本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进行分析并就其可行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影响我国出口和就业,吸引热钱加速流入,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但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稳定物价,管理通胀预期,缓和贸易摩擦,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因此,要因势利导,将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节奏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选项之一,注重汇率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鼓励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出口产品层次,以减轻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部金融》2011,(11):4-5,14
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汇改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撰写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事实和数据反驳了美方关于我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水平。现将该研究报告对外公布,以供各界准确认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