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是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要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难度大。因为我国注水油田的开发与调整经历了许多年,地下油、气、水分布的情况又十分复杂,所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现状及其饱和度的规律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但这又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本文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饱和度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官1断块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剩余油的分布既零散又有相对富集部位,相应的剩余油挖潜难度逐年增大,因此,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区块的开发水平、及同类型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老爷府油田1994年投入开发,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已达到96%.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内部油水分布复杂,水油比逐年升高,注水利用率低,无效水循环问题日趋严重,油田单井自然递减逐年加大.从目前状况看,微观上沉积韵律引起的层内矛盾、宏观上纵向及平面矛盾,依靠现有分层注水调整技术以及常规水驱调整技术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注采矛盾.该论文主要以油藏监测、动态分析为手段,研究大老爷府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开展以调剖、堵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由以往单一的油层拓展到全井多层,综合调整注采结构,挖掘剩余油潜力.  相似文献   

4.
文中油田经过30多年的长期开发和多次注采调整,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复杂零散,油井上普遍表现为高含水、特高含水,部分油水井间形成窜流或水流通道,导致注入水低效循环,水驱效果变差。为提高注入水波及效率,改善水驱效果,从2000年开始,先后在文10块、文25块等实施了"交联聚合物、预交联颗粒凝胶、多功能复合凝胶"等多种调驱工艺,使调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建设过程遇到的地质问题,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中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地质工作开展现状,并提出了优化工作开展策略。结果表明,只有在掌握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影响基础上,才能对地质问题进行识别与划分,进而采取性质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石油工业形势日趋严峻,一些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先后出现有油采不出的情况,各个油田的可采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剩余油分布可想而知也是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一特点给油田稳产和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本文在石油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重新对剩余油分布技术进行了概述,为剩余油分布有效的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洁 《化工管理》2022,(7):157-160
随着注水开发持续深入,大部分老区油田已处于中高含水期。如何稳油控水、提高区块采收率是制约老区油田进一步发展的难题。调剖工艺作为水驱油田稳油控水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如何高效运行,保证措施效果是关键。文章以奈曼油田水井化学调剖为例,详细阐述了影响调剖措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强调现场实际施工中过程管控的重要性,对区块持续稳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油田在高含水期采油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剩余油分布类型,并从储层精细研究以及高含水期挖潜的具体措施两方面分析了如何在高含水期进行油藏剩余油挖潜工作,从而为各个油田的石油开采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原油田中渗油藏整体来上进入高采出、高含水阶段,地质及开采非均质性造成了剩余油“普遍分布,局部富集”,高含水下的不合理产液量导致了油田开发趋势不断变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矿场试验分析得出了中渗油藏特高含水期,通过有效放大生产压差可以有效的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安塞油田延安组A油藏是典型的构造-岩性油藏,具有一定的底水和边水天然能量驱动特征,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后,稳油控水难度加大。为维持年产油量合理增长的要求,结合油田矿场实际生产数据,建立以油田产能递减规律-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翁文波的Logistic旋回模型相结合的确定合理注采比的一套方法,并根据历史开发动态进行调整。通过2016年数据拟合结果和实际生产数据对比,该方法对于确定延安组油藏中高含水期油田的合理注采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油田已总体上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大量老油田进入了开发后期,产量已出现明显递减。国内油田主体已进入开发后期,平均综合含水84.1%,含水超过80%,占全国可采储量的68.7%,平均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2.8%,其中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大于60%的油田储量占82.4%。开发地震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L油田油藏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等问题,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分析油藏分布影响因素,做好油藏进一步挖潜工作,成为L油田二次开发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对目标区的构造特征和储层物性进行了分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对L油田庙125×1断块剩余油在纵、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化研究,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表明,纵向上各小层顶部含水低,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渗透率相对较低的地带,井网不完善的部位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井网分布及油藏非均质性控制。  相似文献   

13.
奈曼油田是典型的低孔低渗构造岩性油藏,受构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低孔低渗等因素影响,在多年的注水开发后,注采矛盾日渐突出。储层纵向上动用不均衡,平面上注水方向单一,水淹水窜现象日渐增多,都严重制约着奈曼油田的注水开发。文章通过对奈曼注水区块化学调剖和物理调剖技术的研究、实践,形成一套适用于奈曼油田的行之有效的调剖调驱技术,为下一步控制、解决水淹水窜问题,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港西一区一断块构造位于黄骅凹陷中部,北大港二级潜山构造带西段,是港西古凸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上第三系油气藏。油层非均质程度比较高,孔隙度平均为31%,渗透率平均为750.5×10-3u m2,平面上岩性变化较大,呈透镜体状分布,非均质性较强。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区块的综合含水高达90%以上,主力砂体水淹严重。针对这一问题,2014年对港西开发区一区一断块进行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技术对策研究,开展有利砂体潜力分析及调整,确定潜力目标区,结合井网重组调整,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油藏是一个气顶油环型油藏,在经历了近30年的强采强注式的开发后,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加之地饱压差小及气顶的投入开发,使剩余油分布认识困难。挖潜难度极大,本文旨在阐述针对这种油藏,开发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出的一套较为有效的挖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渗透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注采矛盾突出、无效水循环严重的特点,通过深化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再认识,实施细分层注水、高产液高含水液流转向关井以及调堵相结合的措施,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开发,采油九厂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脱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脱水站点脱水温度高,能耗大;二是部分管线、站点结垢加热炉加热效率低,导致脱水温度波动大,含水、含油不达标;三是部分井组存在冷输问题,原油外输温度偏低。2018年,开展了低温破乳剂研究及应用技术攻关,为今后构建低温脱水体系,实现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贾志伟 《化工管理》2022,(24):72-74
文章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复杂断块油藏中高含水期水驱规律,以此准确提升水驱效果、增强采收率,并采用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控水稳油治理对策,确保采出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将含水上升率控制在标准数值以下,进一步促进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9.
MT油田经过40多年的注水开发,68.2%的断块已进入特高含水期,面临无效水循环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等突出问题,如何充分动用这部分剩余资源是不断改善断块开发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挖潜,优选长效调剖技术在M147断块进行现场应用,通过三年长效调剖的实施,该断块综合含水降低2.3%,采收率提高1.5%,吸水剖面得到改善,实现了降低无效水循环、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对同类型断块油藏在特高含水期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喇嘛甸区块为较为典型的非均质程度较高的砂岩油田,在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之后,储层中油水的分布状态较为复杂,剩余油在储层当中的分布情况十分分散,近年来实施了大量挖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而言采用措施的效果呈逐年下降的状态,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驱油开发的效果进行分析。在本文中,选择了产量自然递减率、总含水上升率、存水率、地层压力和水驱控制程度等指标对开发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油田水驱开发过程中经验教训,为油田高含水期挖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