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产城融合"应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吸引高素质人群为本,集实体产业发展、创新集群导入于一体,致力打造将产业功能与居住、生活、休闲等社区功能有机结合。"产城融合"不仅仅强调城市与产业同步发展,实现产城互动,更着眼于"人"这个核心。产城融合过程中,必须实现以"人"催生产业升级和城市嬗变,以产业促进人口集聚和城市转型,以城市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新城区是我国城市空间外拓的重要模式.由于新城区地域空间相对独立、 功能比较单一,导致城市发展偏重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产业、 人口支撑,陷入"产城脱节"的误区.针对于此,新时期,新城区应通过加快产业升级,推进产业效益和城市质量互动加以提升,实现产城功能融合;优化空间布局,推进特色产业区和城市功能区联动发展,实现产城空间融合;深化分工合作,推进新城区与老城区、 开发区一体发展,实现大尺度产城融合;完善规划政策,通过引领引导和管制约束相结合,全方位保障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3.
<正>涪陵新区坚持"产城融合、绿色宜居"发展理念,遵循"以产促城、产城联动"建设思路,着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力争打造成为一座空间上产城一体,功能上互联互通,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重庆中部新兴城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需求视角,基于产城融合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可以促进产城融合的假设,先研究产城融合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需求,再归纳出政府在产城融合过程中的可为空间。研究发现:一要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产城融合模式,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统筹兼顾开发区和原城区常住人口的需求,满足常住人口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三要增强开发区和原城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挥政府在产城融合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嫱 《天津经济》2015,(9):21-24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与产业协同发展,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发展经验,提出东丽区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及规划策略,以期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重庆市长寿区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分析了重庆市长寿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长寿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将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扎根于各项规划当中;着力破解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注入发展活力;加强城市功能支持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加速融合。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开发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制约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产城融合成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将灰色理论引入开发区产城融合评价中,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模型,并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五个代表性开发区为例,结合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不仅为系统评价开发区产城融合度提供了工具,而且对于上海开发区挖掘瓶颈问题、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实现产城融合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在长江经济带黄金通道上游、成渝经济区城市集群腹地,在缙云山下、江津之北,双福,这座宜居宜业的美丽新城拔地而起。近年来,双福新区围绕"承接重庆主城产业与功能转移的桥头堡,江津同城发展重要经济增长极"两大定位,坚持"融城、产城、同城"三城同步协调发展,打造"区域性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专业市场聚集区"四大功能板块,建成一座产城融合的幸福新城。  相似文献   

9.
产与城     
《今日重庆》2015,(3):64-65
生态,并非仅仅狭隘地理概念上的自然。在转型升级背景下,"生态"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宽泛的外延——产业、城市与人之间达成最大限度的有机融合,形成有活力、可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即"产城融合"。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即制定了"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实施方向。这势必在产业依托下,有序引导人口合理、主动地流向又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0.
涪陵新区坚持“产城融合、绿色宜居”发展理念,遵循“以产促城、产城联动”建设思路,着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力争打造成为一座空间上产城一体,功能上互联互通,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重庆中部新兴城市。  相似文献   

11.
正发展蓝图全力促进产城高度融合、城乡高度融合,全力实现都市经济能级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全力打造跨越发展的现代化示范中心城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而努力奋斗。主要任务——围绕"立足大空间,打造大平台,引进大项目",争当产城融合的排头兵——围绕"产业更高端,结构更优化,体系更完备",争当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广西正处在跨入工业化中期、迈向中等收入、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性转型阶段,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谋划发展多次提及产城融合。加强"产城融合"研究,对于广西打造新的战略支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宁波通讯》2020,(7):80-81
镇海区招宝山街道(物流枢纽港)坚持稳中求进谋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围绕"江海门户、书香智城"建设目标,紧扣"城区品质提升"和"产城融合"两条主线,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民生福祉,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项目攻坚产城融合增动能天衡制药总部研发等重点项目破土动工,得胜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质性落地……街道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合力推进招商引资,竭力推动转型升级,全力做好港产城融合,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14.
产城融合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高新区作为区域产业聚集基地和现代化的新城区,其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融合问题,这是推进产城融合的有效突破点。文章认为,高新区的发展必须融入产城融合理念,重点是要完善发展规划,以空间布局的科学化实现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以产业优化提升高新区发展的内生力和对城市的带动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功能齐全化促进高新区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正>7年奋进,大美两江!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报告中强调,重庆力争到2030年前后,初步建成繁荣发展、包容开放、人文荟萃、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两江新区成立7周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功能框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速跟进,聚焦"六城八园",加快产城融合,两江新区正向宜业宜居的现代都  相似文献   

16.
推进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地产业园区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然而,在实现产业与人口集聚、推进各地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的粗放浪费、生活空间被淡化、园区功能相脱节、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一一显现出来.在产城融合发展的视角下,如何将各地产城一体化引入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以创造和谐的产城空间关系,将是各地城市(城镇)化进程中应当审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新区》2013,(11):30-31
做园区其实就是做城市,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在产业基础完善的高新区,需要补充城市的社会功能,在具备一定城市社会功能的高新区,产业的价值链要不断延伸到上游地区.高新区未来前景一定带有明显的“产城一体”发展符号,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工业园区内规划住宅、超市、街区、游园等生活配套服务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设施,打造园区建设产城一体的样板.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转型时局与产城融合理念的提出,从时间维度、空间格局、产业特征以及价值导向四大层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融合理念进行再认识。在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之下,城市的发展应该逐步完成由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型;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由功能主义过渡到人本主义继而朝多元共生的价值取向转型。未来阶段,“产”、 “城”间的融合会呈现出“产”、“城”、“人”、“境”、“文”多要素碰撞与融合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推进产城融合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认为当前株洲以产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不协调、园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应从发展理念、城市规划、产业结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构建产业、城市和人三者之间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推动株洲...  相似文献   

20.
正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作为宁波主城区的北门户和宁波都市圈建设连接"中心城"与"北部副城"的战略枢纽,江北区洪塘街道以创建省级美丽城镇为契机,按照"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要求,全力构筑功能定位规划清晰、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南北联动产城融合的全域美丽先行地,在山水之间、城乡之际生动演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小城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