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信息媒介的日新月异,手机等移动终端备受青睐,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共享与透明机制,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传播形式可以共同服务于同一个对象,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渠道,各类媒介呈现大融合的趋势。多元一体化的传播趋势在丰赡文化传播手段的同时,对文化自身的发展和更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媒介融合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其对东北民俗文化的创新和推动作用,意在为东北乃至各类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的推演提供前期阐述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通过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来广泛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媒介形态的不断丰富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媒介化环境,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与优势,选择恰当的传播途径,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活动,通过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来广泛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媒介形态的不断丰富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媒介化环境,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与优势,选择恰当的传播途径,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并促成了当代受众的不同特征.同时也开始出现了媒介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分众的转变。在分众传播的理念下.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时空对特定的人群采用特定的信息传播形式.并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3G时代的到来.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等IT技术的进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分众媒体的发展,为分众媒介的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经历了Webl.0、Web2.0两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发展浪潮——即时网络。从信息控制权角度来看,三次浪潮表现出信息集中控制权被逐步消解的过程。以当下热点应用的微博为例,其具有高效的即时扩散传播特征,打破了专业媒体机构的信息控制权,个人成为信息的制造、传播和接受体。在此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了一个崭新而又必要的研究课题。江泽民同志早在2000年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当前,黑龙江红色文化外宣翻译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而且传播范围和手段具有局限性,导致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外译传播不太理想,影响了世界对于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和认知。因此,在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以多模态翻译和多模态媒介传播策略为指导,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缺少英译文本或译文质量堪忧、已有外宣文本对外宣传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从翻译和传播两个层面优化外宣译本质量,创新译文叙事模式,搭建多元传播平台,提升黑龙江红色文化外宣翻译质量及其对外传播效果,助力中国红色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王蒙 《新西部(上)》2013,(12):80-80,89
本文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扩大知识传播和宣传主流文化,从而彰显了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正所谓:“该片的主要关注点是人和食物的关系,同时也将食物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传播的媒介形态日新月异,媒介文化应运而生并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化传播的主要形态之一,它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生存的一种模式。从媒介文化的内涵出发,对媒介文化的特征、发展历史、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为进一步全面、深刻地把握媒介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博 《理论观察》2013,(1):18-20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器物阶段的学习: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学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层次的学习。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雅典奥运会作为一个媒介事件,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显着地位,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上实现了企业与媒体的双赢,文化上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上宣扬了社会公平而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该事件的政治经济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丁晓刚 《魅力中国》2010,(16):132-132
随着世界格局不断变化,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多样,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形势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芦小可 《辽宁经济》2011,(11):86-87
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产品创新已经超越了人类消费价值观念的转变,甚至包括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新闻本质和其报道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闻不再是大众的主流媒体产品,而是具有了分众,甚至是小众的传播途径,微博正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创新的完美结合。微博甚至可以说是终结了大众传播时代,使小众传播时代迅速到来。  相似文献   

13.
张群 《理论观察》2013,(10):89-90
21世纪是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华民族将挤入世界迅猛发展的潮流中,中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繁忙,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将更加迅捷,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碰惯愈发显得激烈.集信息传播的采集人、传递人、公众舆论代言人,社会精神产品塑造者,社会人为一体的新闻记者就愈发显得重要.他们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主流意识形态主体,连接着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与当代实践。当前,算法推荐已主宰互联网信息传播,红色文化与算法推荐融合过程中面临着部分用户易误解被碎片化的红色文化内容、部分平台削减红色文化内容传播占比、部分群体难以跳出网络舒适圈而忽视红色文化内容等现实困境。为实现红色文化全媒体、全范围的传播,亟需借力新的传播生态,发挥算法推荐的赋能作用,通过有效整合优质内容、高质量传播红色文化以及重构红色文化话语权,为红色文化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贵州红色文化为例,论述任何思想、理论的传播,都要依靠一定的传播栽体。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内容,就要充分发挥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作用,充分挖掘和整合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各种红色文化产品并将马克思主义“三化”内容寓于红色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保护工作中文化媒介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可以遵循"有形"保护与"无形"保护并重、文化记录与文化传播并重、提升文化自觉意识等原则推进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7.
周芳 《中国经贸》2010,(12):129-129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密切关联。从文字的诞生,到现如今的电子传播,媒介的变革始终伴随着社会、科技手段的发展,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并且随着无限放大。  相似文献   

18.
盛建国 《魅力中国》2013,(26):369-369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旨的孔子学院通过日常汉语教学较好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内涵明确了孔子学院到底要传播中国的什么文化。分析当前国际文化格局和文化传播过程可能遭遇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各国语言文化传播战略,密切跟踪孔子学院的对外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书籍记录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各种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媒介。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书籍不仅将知识的火种代代相传,同时也包含着设计者的审美追求,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学享受。书籍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载体,最能体现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以计算机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将现代信息传播的阅读终端发展得五花八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之  相似文献   

20.
周春放 《魅力中国》2014,(4):320-321
网络时代,自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自由化、立体化和交互式传播特性,对社会影响重大,并已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要减少自媒体传播的负面影响,加大正能量覆盖力度,必须提高全社会的新闻素质和媒介素养,提高公民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自媒体的文化传播力,努力拓展自媒体自律的公共空间,严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