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十八世纪的亚当·斯密第一个提出了完整的分工理论。他在经典名著《国富论》中以别针的生产为例论述了分工的巨大作用,他写道:一些专业化的工人,如果每人承担别针的某一道生产工序,一天内可以生产出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长三角的产品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开始下降,研发和专业服务逐渐向上海集中,中心城市上海和江浙之间存在从产品分工走向功能分工的迹象。事实上,近几十年以来日本和美国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都出现了从产品分工向功能分工的演变:中心城市更多的发挥管理、研发和服务的功能,生产功能则主要由经济圈其他城市承担。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文在南北贸易模型的框架下,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机制及其影响。我们发现,无论是技术层面的如企业异地管理成本的减少,还是制度层面的如针对产业转移的行政壁垒的降低,都会使稳态中经济圈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产品分工程度降低,功能分工程度上升,并且在稳态中,经济圈的技术进步率和经济增长率增加,居民效用的增长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分工的网络,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体系。哑当·斯密说过:“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①在现阶段,分工已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合理分工是充分发挥分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阐明合理分工的几个基本规定性,以启发人们思考理性和现实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企业集群的研究,大多都是给定分工的前提下而展开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集群内部分工的类型与过程,并建立企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模型,最后指出企业集群的分工优势。  相似文献   

5.
关于分工的理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而亚当·斯密在他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也明确阐述了他的论分工理论。对分工思想的表述进行简要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于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的理解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张玲 《魅力中国》2011,(7):362-363
“分工”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本身就可以作为历史划界的标准,并且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范畴密切相关,同时又是人类获得最终解放的关键因素。笔者试图以分工为钥匙,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以窥唯物史观之其全貌。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链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而区域内的产业分工程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链分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可分为企业内产业链分工和企业间产业链分工,而企业间产业链分工又可分为产业间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内产业链分工,企业通过产业链分工达到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链分工通过细化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以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企业产业链分工为例,探讨区域产业链分工模式,并对这些分工模式进行探讨,以优化产业链分工,促进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42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10.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占东 《改革与战略》2008,24(10):32-35
分工与协作是人类劳动的两种组织形式,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现象。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和经济学家围绕分工与协作提出许多理论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分工与协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分工与协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视角,阐明分工与协作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使人们认识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性,厘清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分工与协作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芮宏 《杭州研究》2010,(1):145-151
本文考察了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临的产业分工冲突问题,揭示了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链分工的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协调思路。在区域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形成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是消除和缓解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发展恶性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江爱平  李湘黔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99-202
产品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个新现象、新问题。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产业分工重组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企业作为产业分工重组深化的产物,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利益的获取。本文运用了专业化分工理论分析生产性服务企业从产业分工中内生的原因、条件及过程,并讨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点及交易网络的扩展对行业发展规律的影响,试图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产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市场结构的形成提供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5.
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素分工的发展使国际贸易表现出两个新特点:一是世界市场交换的中间产品比重大大增加;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例不断上升。文章采用一个扩展的李嘉图模型对要素分工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要素分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利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分工参与国的整体利益。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积极发展国内的要素分工是减轻国际市场依赖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产业开放进程中上海中小企业产业分工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张峰 《港口经济》2013,(1):19-21
本文从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角度分析了一国制造业兴衰与航运之间的关系,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也就是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历史。国际航运与国际分工是相互促进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因此,一国航运业的发达程度体现了其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制造业的兴衰从而实体经济的兴衰决定了一国经济的兴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技术"的深入分析指出,"技术"表达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通过技术的物质化、规范化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规则、操作程序,对制度的构建、分工的演化等构成影响,从而具有了制度和分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一种水平与垂直分工在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地区)交叉并存的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它对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参与分工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