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呈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乡村和城镇两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乡村和城镇两部门间配置结构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表明了优化城乡劳动力配置结构是提高中国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改革农村信贷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认为,土地、资金、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以及体制和组织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目前,中国农村除劳动力过剩外,普遍存在“增长缺素症”,而资金短缺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中,有长期政策原因,也有体制原因,要从多层面来解决才有可能奏效。一、资金短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城乡资金流动向城市倾斜,导致农村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历史的原因决定,中国国家工业化不能不从农村汲取资金。在1957—1989年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税收(扣除国家支农资金),从农村汲取工业化资金约7…  相似文献   

3.
1、劳动力转移与国民经济增长不适应。农业劳动力转移实质上是国民经济各种非农产业部门以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主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每向非农业转移一个劳动力,对固定资产的需求是农业的几倍、几十倍。就我国目前经济状况,支持乡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资金供给远远不够。2、城市就  相似文献   

4.
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在对农林牧渔业所需的劳动力与乡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总量、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角度,对民工供给量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表明,到2003年年底,中国乡村尚有未达到城镇退休年龄的剩余劳动力7700万人;但25岁以下民工存在着700万人的供需缺口,主要是25岁以下女工供不应求。因此,虽然目前总量上不存在“民工荒”,但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乡村劳动力确实可能供不应求。今后,中国乡村有可能出现青年劳动力短缺与中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讲到底就是生产要素重新配富、组合的意思。生产要素,按广义讲,除土地、资金、劳动力、原材料之外,可能要把技术、信息、管理也加进去。1.对上海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些判断(1)上海已享先进入了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的发展阶段。1993年以来,上海的工业增长中,基本上重化工的增长速度都比轻纺快。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讲,经过十几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速增长,到一定时候,将会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阶段。这个判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海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基本…  相似文献   

7.
韩志远 《山西农经》2023,(3):99-101
农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协调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是我国农业产业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文章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面临的困境,重点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内生发展能力是集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综合性因素于一体的自主发展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内生发展力主要包括特色产业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乡村环境治理等。研究分析了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建设问题,希望为推进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财政衔接资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提升专项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审计质量。而在目前的审计工作中,多存在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审计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审计工作需要、评价指标单一且内容缺乏全面性、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将基于财政衔接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提升其审计质量,为推进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研究方法在Cobb-Dauglas生产函数方程中加入土地要素,就土地要素投入对中国二三产业发展的贡献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以1996-2003年二三产业总产值与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和建设用地数量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249.511>F(0.01)(4,3),R=0.998>R(0.01)(4,3)).上述三个要素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27、0.995和1.038,说明土地投入每增加1%,二三产业总产值增长1.038%,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三要素中对二三产业投资弹性最大的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最小,说明资金投入仍是中国二三产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数量和土地投入对1996-2003年二三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16.15%、21.51%和14.79%.同时,α+β/γ=1.081≈1,说明土地作为基本的投入要素目前难以被资金和劳动力要素有效替代.在资金和劳动力两个要素中,劳动力要素的弹性系数远远大于资金要素的弹性系数,说明,如果一定要以其他要素替代土地要素,以劳动力要素最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乡村宽带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本文建立劳动力迁移模型并借助“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的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2013年和201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宽带建设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该作用在迁移成本较低、期望迁移工资较高的人群中更为明显;在迁移模式上,省内跨市迁移明显增加,人们更多地向省会迁移。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乡村宽带建设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搜寻模式,缩短了他们的工作搜寻时间;在上网设施上,农村劳动力更多地使用手机来获取信息。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宽带建设通过放松地理距离对信息流动和获取的局限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迁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业资本投入越来越多,中国农业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基于要素配置效率的变化规律,农业资本深化存在1996年和2003年两个拐点。本文通过对1978—2012年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对于农业资本增密,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资金是正向作用,农业劳动力为负向;对于农业资金效率,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劳动力起到促进作用,农业信贷则相反。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资本深化的两个维度影响都不显著。通过阶段性回归分析发现,变量对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和力度,其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影响的复杂性和阶段性突出。因此,需要通过资本深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但是基于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风险积淀需要有预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要充分发挥“两项指标”交易收入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渠道的作用,构建“谁投资、谁受益”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两项指标”交易机制创新,更好引导和撬动金融资金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用好土地资源,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断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条件。当前,新增耕地占补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下简称“两项指标”)作为破解耕地保护、乡村发展缺钱、城市发展缺地等问题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整治引导乡村转型的路径和机制,揭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转型的实际效果及影响因子,为政策评价和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江苏省2009—2012年实施的42个万顷良田工程,采用指标评估法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乡村转型RDA模型。研究结果:(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剔除当地平均增长率的前提下,88.1%项目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非项目区,但主要归功于非农收入增加;(2)非农就业是乡村转型的前置条件,当地工业发展水平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乡村转型的限制性因子;(3)挂钩指标转让是拆迁安置资金平衡的关键,地方政府对挂钩指标的需求及财务运作能力影响村庄更新。研究结论:乡村转型受资金、技术、政策和地方运作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推动作用显著,社区重建、农田流转和生产转型从根本上促成了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截止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对中国农业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比较,农村劳动力的智力素质提高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增长更具有显著作用;1997年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且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回流乡村的青年创业群体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概念化为再农化者,系统梳理再农化行为背后的“农业代际价值理念变迁”“农民准世袭身份制破除”“外部社会基础与内在驱动”等深层次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典型案例讨论和验证再农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发现,再农化不只是单一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方式,更是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才能等资源的综合性流动。通过优化合作联合、重塑乡村产业,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担当价值示范与文化引领者、村庄生态建设者与信息链接者,再农化者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农民。提出“外部实现条件的推力”与“内部驱动因素的拉力”下再农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滚雪球”模式,促进乡村向产业—社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生产要素主要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即粗放型经济增长;依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即集约型经济增长。建国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随着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病越来越明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严重障碍。其弊病主要表现在建设规模上,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搞了不少小而全、大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  相似文献   

19.
张利庠 《农家之友》2007,(6S):78-78
一、工业企业带动型 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振兴关键在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其中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健全发展是基本手段。目前,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年轻人或在城市购房定居,或常年在城市务工,使得农村人口城乡两栖成为常态。人口城乡两栖状态造成农村劳动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流失,并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加,对农村经济振兴构成冲击。对此,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应当充分重视,并采取对策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