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产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此需要企业:加强集群企业间协作,培育技术创新优势;坚持产学研合作,走合作创新之路;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社会支撑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集群共享,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此次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但相对于其他一些发达省市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慢,还存在着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等方面的不足。这就需要采取强化技术创新意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和环境治理成本的攀高,使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制造业必将经历一场伴随着阵痛的转型。是利用各种手段降低成本,继续发挥“世界装配工厂”的优势还是利用创新和品牌进行产品升级?本期商业思想家论坛将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从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和技术创新等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理论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0年中国制造业中24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引进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但其影响在不同层次创新成果间存在差异;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既存在替代效应,也存在互补效应,由于吸收能力差异,国外技术引进与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存在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只有以研发支出存量和人力资本衡量的吸收能力高于临界值的行业,技术引进才能有效提高其技术创新水平;自主研发是推动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积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低端锁定"是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s,GVCs)后面临的主要困境。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更多新兴经济体的低端嵌入,又展现出GVCs的"挤出效应"。若"挤出效应"取代"低端锁定"成为主要风险,中国制造业存在与GVCs脱钩的可能。本文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选取就业和工资的角度,从高端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端环节的工资成本优势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所在。实证结果显示:低技术劳动力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中高端人才规模扩张、质量改善,"低端锁定"尚未彻底解决;低技术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在相应环节出现"挤出效应"。本文提出短期发挥人口红利余热,中期成为区域价值链的技术制高点,长期重视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双环流枢纽"、"夹心层中心"的分工地位调整。  相似文献   

6.
《商》2016,(9):271-273
本文利用2009—2013年间我国24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对FDI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发现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通过对模型进行改进,研究发现FDI后向关联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呈现出了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群  丁跃进 《中国市场》2009,(39):16-19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经济的常州唯有抓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才能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分析常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常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和制约因素,并指出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动态比较优势形成和演进,必须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最初要素入手,通过"干中学"和技术创新机制,在政府的间接作用下实现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前中国外贸高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均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其中高技术产业比较优势趋强,中低技术产业比较优势下降,低技术产业比较劣势有增强趋势。中国外贸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强化技术创新,合理使用研发投入;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降低企业成本;促进高质量人力资本培养与积累,鼓励人才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振兴战略是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的新举措,其实施10多年来对中国高端制造业产生持续性影响。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振兴战略的制度背景,并从"抑制论"和"机遇论"视角分析了该战略实施背景下中国高端制造业创新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由此,本文强调,在发达国家制造业振兴战略延续及发酵过程中,中国高端制造企业要重视内部治理与能力变革、东道国区位优势开发的重要性,以期不断完善中国高端制造业创新实践中的战略选择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将会使得国内制造业取得进一步提升。但是国内制造业确实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局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计算并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把国内制造业分为竞争优势、潜在优势以及缺乏优势的产业,主张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对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以及对不同类别的产业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情况为参考,对中国构筑外向型经济增长新动力进行探究。从分析来看,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摆脱比较优势丧失所带来的挑战,积极"走出去"助力经贸强国战略的实现,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新增长的前提保障。首先,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既要坚持技术创新、培育科技人才、强化竞争优势;其次要坚持"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最后,还应当积极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提供长远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制造产业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制造"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江苏制造业目前与向高科技高端产业转型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江苏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不复存在,引进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与制造业外贸出口呈负相关,制造业竞争优势变迁与外贸出口紧密相关,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转型和出口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随着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趋势不断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将成为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但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水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找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重塑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应大力促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转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制造业国际贸易投资渠道等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对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作出测度,并量化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究可持续性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构建面板回归的模型,根据可持续性技术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可持续性产品创新和可持续性工艺创新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相较于可持续性工艺创新,可持续性产品创新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5.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企业作为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责无旁贷地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趋缓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状况下,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驱动力,走科技创新之路。安徽绩溪的小小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走的就是一条典型的科技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在这个过程中,OEM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制造业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走OBM跨国经营之路。文章认为,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实施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的品牌战略,才是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更多地受到产品市场"熊彼特效应"的抑制,还是资本市场短期逐利的抑制?为此,以2007-2015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市场压力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为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背景,从资本创新要素、环境创新要素、人力创新要素、技术创新要素四个方面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其次构建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机制,产业间应通过技术创新、资金创新、政策创新、人力创新四个方面互动促进制造业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最后也构建了高校、政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系统,整个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创新发展,共同推动辽宁省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估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及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系统检验了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具有异质性,加工贸易企业、民营企业、低生产率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较大;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成本加成率是融资约束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机制。因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缓解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水平,同时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本加成率,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推动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云南玉溪水松纸厂20余年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结构创新和观念创新,成功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