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阿里的"农村发展战略"与"金融战略"将对农信社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跨界"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原来固有的行业边界已经在快速消融。对农信而言,原来研判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邮储、村镇银行等。但如果打开视野,跳出金融看金融,就会发现,其实阿里已经悄然成为全国农信最具威胁力的对手。如果农信社对这一对手"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过几年可能也"来不及"了。2014年9月29日,银监会发文同意阿里筹建浙江网商银行。10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在首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福建省石狮农信社以服务"三农"、发展地方经济为己任,实施网点建设、人才培养、金融创新、科技进步、文化建设五项工程,各项业务实现协调发展,成为推动石狮经济发展、服务"海西"建设的一朵金融奇葩。  相似文献   

3.
<正>山西五台农商银行全面实施"文化强企"战略,构建完善的文化体系,加大文化品牌宣传,使"软"文化结出"硬"果实,经营业绩有了质的飞跃自2011年由五台农信社改制以来,五台农商银行全面实施"文化强企"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经营业绩较改制前实现了资产、负债、贷款、收入和人均利润"五个翻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五台农商银行。先后被中国金融思想政冶工作研究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被山西省总工会金融工委授予"工人先锋号",被中国企业文化促  相似文献   

4.
2001年底,江苏省张家港、常熟、江阴等地3家农商行相继挂牌组建,这标志着农信社组织形式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至2007年8月末,全国各地农信社共组建15家农商行,其中北京、上海选择了组建省级农商行的管理体制。2007年,农商行一连打出"跨区域战略入股、拟公开发行股票、跨省设立村镇银行、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等产权改革"组合拳",再次举起了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排头兵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农信社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紧迫性。宏观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我国应尽快结合农信社及其服务对象特征,明确农信社的商业发展模式,并调整宏观和微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之间的不适应状况,推动农信社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一、商业模式不清对农信社下一步发  相似文献   

6.
<正>农信公益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力量、服务力量、监督力量和后续发展力量,以大视野创造共享价值的循环,逐步通过"大公益"之路,走向企业和社会同步发展的大未来金融企业的公益慈善行为始终备受外界关注,从《中国金融企业慈善报告》的发布到金融企业屡获社会责任最佳公益慈善贡献奖,可以看到公益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成为金融企业塑造文化、树立形象、打造品牌、追求价值共享的主流模式和常态化发展方向。实际上,农信社的公益事业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存在了。近年来,随着农信社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洛阳市党政部门对农信社清收"三类人员"不良贷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协助,大大促进了洛阳农信社不良贷款"双降"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以来,河南省洛阳市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们以清收"三类人员"(即党政干部、国家公职人员、金融系统从业人员和农信社内部员工)不良贷款为突破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农信社系统围绕环境建设、履行义务、争议处理、宣传教育、信息沟通、监督评价等方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2014年3月15日,新《消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法治领域又迈进了一步。同时,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和金融竞争的加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截至2014年4月末,江苏省农信社共有62家基层法人单位(农村商业银行59家、农村信用联社3家),各项存款余额12484.7亿元,市场份额13.3%;各项贷款余额8701.7亿元,市场份  相似文献   

9.
改革过程中,浙江省农信社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决不搞大项目、大企业,立足本土、深耕社区、做小做农;坚持往下走,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走入小微企业2003年至今,是中国金融跌宕起伏的十年,农信社经历了改革的多艰与命运的考验。作为全国首批进行试点改革的农信社,浙江农信拨开重重迷雾,坚守体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26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九年来,江西省农信社存款余额从420亿元增至近3100亿元,贷款余额从300亿元增至近1900亿元,业务发展速度每年都明显高于江西省金融机构和全国农信社平均水平,成为服务江西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江西省农信社建设"现代银行"的追梦行动,起步于2007年2月,当时召开的江西省联社首届社员大会第四次会议首次提出,要把农信社打造成现代化,正规化的服务县域的  相似文献   

11.
<正>面对即将来临的普惠金融大潮,农信社能否勇当中流砥柱,打起践行普惠金融的先锋大旗?作为全国农信普惠金融探索先锋的浙江农信,给出了坚定而有力的回答2013年11月12日,注定将成为中国金融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发展普惠金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看似轻描淡写的六个字,却轰然推开了中国步入普惠金融时代的大门。从北京出发,普惠金融的号角瞬间响彻中  相似文献   

12.
<正>每一步为下一步同行者至臻不凡五年成长共铸辉煌,未来同行再谱华章改革,探索,崛起,奋发。五年前的2009年9月9日,经国务院、银监会批准,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成立农商银行,由此,步入了他不平凡的崭新发展历程。五年间,武汉农村商业银行屡创辉煌业绩,总资产和总存款双双突破千亿,跻身武汉市金融机构"第一梯队",成功实现了"再造一个农商行"的发展目标,2013年,被中国银监会合作部评为"全国农商行系统标杆银行"。五年间,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致力"三农"金融,倾心小微金融,投身民生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推动文化金融,实践普惠金融,默默承担着武汉市180余万户农民粮食直补和低保等代发义  相似文献   

13.
<正>围绕农村金融市场,一轮新的"包围圈"正在悄然形成,农信社面临新一轮的科技突围。当此之际,以科技建设推动农信社战略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大数据金融闸门开启、NFC支付悄然来袭……来自外部的竞争与挑战"硝烟四起",银行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此之际,以科技建设推动农信社战略转型,加快构建农信社发展新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这是农信社顺应金融业变革、应对当下与未来竞争、谋求  相似文献   

14.
农信社的金融创新虽然"起了步,上了路",但仍是"水准低,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打造多层次创新平台,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加快科技创新,特别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5.
如今,全面建立包括现代农业服务、基础客户服务、普惠服务,以及金融创新与合作支农体系在内的"五位一体"的金融支农体系,已成为山西省农信社高效服务"三农"的重要指引为更好适应当前"三农"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将农村信用社建成深受城乡居民信赖的百姓银行和高效服务县域"三农"的现代金融企业集群,2014年,山西省联社在全系统启动实施了"山西农信强农兴社金融普惠工程",并致力于构建"五位一体"金融支农体系,以其引导全省各级农信社增强金融支农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国发[2003]15号文件,拉开了全国农信社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序幕,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变革。是机遇,也是挑战。事关深化改革的每条讯息无不牵动着地处皖西南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太湖县信合人的神经,他们为之雀跃,为之鼓舞,对自己所深爱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充满憧憬。等待观望,还是坐“想”其成?太  相似文献   

17.
<正>普惠金融的推进,既需要农信社自身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服务能力,也需要政策扶持的推动、助力普惠金融利国利民利社。近年来,湖北农信社围绕银监会"三大工程",推进湖北银监局"三个全覆盖"和"双基双赢"合作项目,普及金融服务,惠泽千家万户。五个全覆盖: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湖北农信社围绕银监会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和湖北银监局电话银行乡村全覆盖工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当衣信社改革的春风席卷三湘大地,一场波澜壮阔的金融变革浪潮在湖南农信系统激情涌动时,尽管农信社始终高举着“做农民自己的银行”的改革旗帜,然而对于湖南广大农民而言,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场看似遥远的金融变革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应对经济和金融"新常态",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农信社、农商行,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加快转型步伐,以新转变应对"新常态"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业务增长乏力、风险多发、利差持续收窄将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常态"。如何应对经济和金融"新常态",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农信社、农商行,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加快转型步伐,以新转变应对"新常态"。  相似文献   

20.
<正>农信银以最优的异地灾备建设方式,构建金融机构业务连续运作的最后一道防线,促进"草根金融"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蝶变"当前银行业受到的网络攻击日益猖獗,技术故障不断升级,暴恐事件带来的重大灾难多发,引起了监管层对金融业灾备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贵州省联社、湖北省联社、山西省联社等众多农信社综合业务异地灾备系统相继上线,灾备体系建设在金融业稳定发展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全国农信社在灾备体系建设中采用"两地三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