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顾了经济长波理论,阐述了学者们提出的4种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机理——主导产业更迭机理、投资周期作用机理、范式转变作用机理和综合作用机理。基于此,提出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整合模型。最后,总结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机理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2.
马艳  王琳 《当代经济研究》2015,(3):32-39,96
从19世纪末开始,经济学家们纷纷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即大体50~60年出现一次长期波动,由此也开启了学术界对经济长波这一命题长达一个世纪的研究与探讨。对于长波的存在性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着长达50~60年的长周期波动现象。而对于长波形成的动因,现有的研究仍是众说纷纭,学者们由于选择的视角不同,往往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现有的长波理论进行了细致地归纳和梳理,并且按照研究视角的不同将现有研究分为三大类,即技术创新长波论、制度演进长波论以及内生机制长波论。在对这三大长波理论进行介绍、比较与评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为经济长波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杨勇华 《经济问题》2007,334(6):12-14
令人信服的长波技术原因论不仅需要证明技术创新(速度)决定投资(速度)进而决定经济长波,还需要证明创新本身为何以集群方式周期性出现.通过间断平衡理论的生物学隐喻研究方法,从技术路径依赖、重大技术突破的联动效应和宏观环境的积极作用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集群性和周期性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和说服力,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长波、创新与美国的新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新经济“一高两低”的现象,超出了正宏观经济的解释能力,作者运用熊彼特长波与创新理论,阐述了长波,创新与美国新经济的关系,探讨了新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作者认为,9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次重大基本创新将会引致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经济长波,并由此带来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期,同时也将会弱化传统的经济周期,增强经济自身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派长波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范·盖尔德伦、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开创的长波理论 ,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 ,在 2 0世纪 6 0年代末 70年代初得到了复兴。在这次复兴中 ,因为对于长波内在机制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了三派影响较大的长波理论 :由熊彼特开创的技术创新的长波理论 ,曼德尔构造的马克思主义长波理论 ,以及由戴维·戈登等提出的“社会积累结构”的长波理论。综合来看 ,这三种理论相互补充 ,而非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6.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经济繁荣的唯一原因。本文通过对英国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按照这一发现,通过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情况,本文认为,中国目前正处在创新高涨、潜在增长率下滑的阶段,虽然经济增速在短期内会放缓,但技术创新在未来5~10年内对经济会有拉升作用。除了加大研发投入,中国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关键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长波关系看加入WTO后的我国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文进 《财经研究》2000,26(11):36-42
各国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是由各自所处长波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从长波关系看,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新的长波,而我国则处在旧长波上升期的中间,两者的发展差距近30年。这种长波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良好经济发展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正日趋恶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长波关系看,加入WTO虽有短期利益,但处理不当,会牺牲长期利益。  相似文献   

8.
经济长波是一个客观规律,它必须被我们客观认识,积极把握和运用这一客观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因为经济长波的出现通常伴随着一个重大的创新,在第四和第五长波的过渡时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从第四波成熟技术,快速发展第五长波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产业长波、城市生命周期与城市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波动会带来城市发展的振荡,如何防止衰退、保持繁荣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文章认为,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与产业长周期有关。目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五长周期,而我国正处于第三长周期、即工业化中期阶段。要想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赶超,我国城市就要进行发展转型,转型的核心是实现产业与社会转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一国经济在长波中的位置变化,决定了其经济繁荣程度的变迁。各国在同一长波或不同长波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变化,则决定了它们之间在国际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及其变化。战后各国经济关系的变迁,就是由它们之间在长波中的相对位置决定的。目前,发达国家正进行新一轮长波转换,其中美国已在新长波中跋涉了十多年。  相似文献   

11.
高宏伟 《技术经济》2012,(12):33-40
对地理临近与知识溢出效应、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嵌入性理论3个层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证明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存在,并给出了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表现。从技术体制的相关研究中提炼影响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关键因素,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在技术体制分析中增加本地创新环境这一分析维度。最后,结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的基本内涵、关键因素以及特征表现,依据创新系统方法,提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2.
秦剑 《技术经济》2012,31(11):21-30
对突破性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突破性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突破性创新与其他重要的技术创新类型(如渐进性创新、结构性创新、模块化创新等)进行比较,分析了突破性创新的类型和特征,阐述了突破性创新的过程和管理模式。深入评介了近年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有关突破性创新的实证研究文献,对其研究设计、研究问题及研究结论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指出关于突破性创新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高峰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资本主义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先生视野开阔、涉猎广泛,在其众多的研究著述之中对长波理论的考察格外引人瞩目.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先生针对资本主义经济长波,从资本积累理论切入,所提出的"技术—制度—市场"三元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包含着异质性资本的单一部门模型,以说明技术变迁和...  相似文献   

14.
碳减排是实现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基于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构建环境规制嵌入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关系的理论框架,分析并实证检验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对碳排放以及环境规制在三者间调节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能显著减少碳排放;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规制在产业结构升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中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叶娟惠  叶阿忠 《技术经济》2022,41(10):12-23
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础上,构建半参数空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SSP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导数散点图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碳排放之间的双向空间传导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传递效应。科技创新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自强化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科技创新促进本地和邻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对本地和邻地的科技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时间滞后性的抑制作用。(3)科技创新减少本地二氧化碳排放,但不利于邻地的碳减排;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利于邻地碳减排,但增加了本地的二氧化碳排放,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碳减排效应比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显著。(4)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碳排放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所确立的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解决“中国发展观难题”的一条必经之路.而从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技术落后是沿着新型工业化模式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障碍.对于中国而言,走一条动态的“引进-模仿、学习-再创新-提高R&D能力-自主创新”之路是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同时,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对技术创新优化和升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皎平  刘馨阳  王世明 《技术经济》2011,30(12):6-13,69
从内部竞争、知识溢出、嵌入性和专业分工这4个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出发,构建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双向影响模型。据此模型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专业分工要素外,其余3个要素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均存在倒U型规律。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再次印证了产业集群氛围对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结合技术学习的内涵,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技术学习模式及相关研究成果,认为目前研究者多数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及其引起的技术能力提升,而对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的过程中是否也发生"技术学习"以及发展中国家形成的技术能力是否能实现质的跨越则缺乏研究,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开展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内部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