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日本的科学技术,不禁使人们想起以制造业为主的日本产业技术。它是日本走“技术立国”之路,在战后短期内迅速走向富裕的根本所在。几十年来,产业技术成了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引以自豪的一个名词。1999年12月,当人们正沉浸在辞;日迎新(千年)的喜悦中之际,日本政府却在悄悄制订2000-2010年的“国家产业技术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今年,是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即科技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目前正在酝酿制订下一个“科技基本计划”。因此,“战略”被认为是日本下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  相似文献   

2.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它将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深刻变化。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未来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为抢占产业分工制高点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纷纷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产业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顺应这种趋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党在十六大提出的关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该文概括了航天民用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转型的迫切要求,总结了航天民用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的航天民用产业转型体系: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方式转型、产业结构由初级化与重工业化向合理化和高级化转型、产业布局由分散无序向产业圈层结构型转型、适用管理由行政型管理向经济型管理转型、行业产业政策从重军品任务能力向军民产业并重转型、组织体制由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进地区产业的集聚,使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是最终实现区域产业升级的一个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本文拟对中外学者针对产业集聚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历史回顾与现状考察。旨在为开展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证研究奠定基础。使产业集聚研究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服务于区域产业素质升级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丰厚度是从产业加宽的横向维度、产业延伸的纵向维度、产业转化的竖向维度来反映产业本质,即产业普遍性的概念。利用产业丰厚度概念,对辽宁省工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效生态产业的演进,使其由低级形式渐次向高级形式转化,由平面型进一步向空间型延伸,因此,空间产业成为当今生态产业发展的一大时尚。空间产业的高技术性、科学性、高效性,为平面性产业难以比拟,在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空间产业越来越成为主流产业。从发达国家空间产业发展的水平看,尤以美国和加拿大最为出色。本文以此为主线,通过透视和分析两国高效生态产业的演进及组织,展示我国高效生态产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产业平台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现平台化生产经营模式的产业平台及产业平台组织体系进行了基本体系的构建,阐明了该组织模式的运行方式,并对该组织模式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现中日产业高效对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建忠  高峰  孙凤 《现代财经》2006,26(11):49-53
国际产业对接是国际分工的表现,中日产业对接的特征反映了中国在中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应根据中日产业对接的特征和对日本产业转移趋势的了解,结合中国产业及经济发展要求,对如何实现我国的中日产业高效对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之一,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 21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科研、产业三大中心功能的集 中体现。高校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 创新产业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销售收入自 1991年 以来年均增长 40%以上。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对北京市工业贡献率更是达到 5% ,以高校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新亮点。   一、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产业  …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与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军  盛军锋 《经济前沿》2002,(12):28-32
广东和香港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两地历来保持着难以阻隔的正式和非正式经济合作与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以生产要素的资源互补、技术发展阶段差异、国际产业阶梯位置差异为基础,以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相应的资本北移珠江三角洲为契机,粤港产业合作走过了以“工业合作”为主体的辉煌经历,形成了成熟的“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但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原有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面临种种冲击,尤其是香港产业结构轻型化、科技含量低,产业国际竞争力趋弱,粤港旧的合作模式的基础逐渐削弱,因此,粤港急需在产业合作层  相似文献   

12.
产业融合: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添  张恒龙 《经济师》2007,(4):65-66
目前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广电业,然而,信息化对广电业更具本质性的影响并不仅仅在于使用信息技术,而在于广电业将在产业融合的进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使原有的产业边界模糊化甚至消失,取得历史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实践,对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提出了挑战。现代经济中,知识等新生产要素已经取代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而居于主导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大背景,本文提出了一个横向产业的理论模型,即研发产业、制造产业和营销产业。通过对香港利丰公司的案例分析,系统归纳了横向产业理论分析框架下的新型企业的组织特征,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产业在空间上发生移动,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分工结构的优化。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国或地区与产业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郑州经济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郑州市为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把握好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关键机遇期相当重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郑州市"十二五"时期应在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的指导下,在明确郑州未来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承接境外、域外产业转移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速实现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实现郑州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光谷"与产业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谷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技术跨越,产业跨越,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促进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空心化曾出现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珠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这些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的提速,靠低成本劳动力生存的企业被淘汰,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但是能否迅速填补这一空缺,靠谁来填补,这将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本文针对产业“空心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产业扩散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 《技术经济》2012,31(8):80-86,99
遵循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路径,对国内外学者就产业扩散所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主要涉及产业扩散的动因、机制和经济后果。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说起瓦斯二字,人们立刻会与“煤矿爆炸”联系起来。的确,瓦斯已经成为煤矿死亡事故的“罪魁祸首”。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听起来让人害怕的瓦斯,却是一种清洁和经济的能源。专家发现,开发瓦斯既可缓解能源紧张,又可提高煤矿安全,还可保护环境,可谓一举三得。当接踵而来的矿难使国人心惊胆战时,人们对瓦斯的治理思路也渐渐的从“排空”转向“综合利用”。仿佛一夜之间,曾经声名狼藉的“矿难第一杀手”成为能源新贵,瓦斯产业涌动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一个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代正在来临。不仅传统的海洋产业将持续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也将不断崛起,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的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及其他海洋矿产的开发、滨海旅游业、海洋药物与化工产品的开发以及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它们之中有的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规模,有的则蓄势待发。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海上石油储量为 17亿吨,仅占 255亿吨总储量的不到7%,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因此将由浅海向深海推进。各种旅游渡假区现已出现在许多沿海城市和岛屿,每年吸引来的海外游客就有1000多万人。九十…  相似文献   

20.
内容产业的出现反映了文化产业与信息和通讯产业的产业融合.内容产业的经济特征包含了多种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内容产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导致了文化传媒业的多媒体的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