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2P网络借贷是近十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所带来的一种新的产物。它是依托于网络而形成的新型金融融资模式,为个人提供了新的更加快捷简便的借贷方式,迎合了当前金融脱媒、普惠金融的特征,同时,P2P也是对现有的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一种补充和冲击。而中国近几年来在P2P网络借贷方面也发展迅速,但也正因为发展过于迅猛,导致中国网络借贷面临很多安全风险问题,例如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此,本文选择针对关于近几年中国P2P网络借贷风险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有待解决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监管问题,并对之后P2P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以适应未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P2P网络借贷迅速发展,平台数量与成交量大幅增加,有效助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与此同时,P2P网络借贷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欺诈风险、隐私与信息安全及操作风险等,严重扰乱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基于此,本文在概述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P2P网络借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具体对策,以期规范我国P2P网络借贷秩序,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络借贷已逐渐发展成为个人和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我国P2P网络借贷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但也给监管当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根据我国P2P网络借贷模式中存在的风险,为P2P网络借贷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方案。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作为普惠金融创新形式之一的P2P网络借贷在公民信用体系缺失和监管规范不明的环境下野蛮生长。P2P网贷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与资产证券化相结合已成为理论之必然,债权回购模式和质押借贷模式的探索折射出放宽资产支持证券私募发行要求,对于过渡新模式、规范民间资本、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而P2P网络借贷正属于"互联网+普惠金融"的重点方向之一。P2P网络借贷平台不仅弥补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不足,而且有效利用了民间剩余金融资本,还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和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P2P网络借贷贷是通过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个人之间的借贷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从而满足个人和微型企业主的信贷和投资需求,它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P2P网络借贷具有便捷性和低成本的优点,近两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并针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采用文献参考、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中对P2P网络借贷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查找数据,全面的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列举国内外P2P融资模式。在分析我国P2P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时,在借鉴国外P2P借贷行业好的经验外,并立足于我国的金融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通过此次的研究思考希望可以对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共享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和一个金融资源供求双方的直接交易系统,在推动共享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普惠金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经典形式,加速了从传统金融到共享金融的演变进程,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本文站在出借人角度,将P2P网络借贷风险分为平台自身问题风险和借款人违约风险,选取2015年3月到2016年2月的数据样本和案例,深入分析问题平台的风险因素,找出共享金融背景下P2P网络借贷平台未来的发展机遇,为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是微金融运营模式的创新,主要用于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小额贷款需求,是传统正规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近年来,由于手续简便、灵活等特点,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该行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相关规范化管理建议,对促进网络借贷在金融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时代的P2P网络金融业务给传统金融造成巨大冲击。民间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以P2P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有效促进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交流,增进融资效率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本文阐述了民间金融机构的P2P网络金融产品的内涵与特点;从P2P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风险、技术风险及信用风险等方面揭示民间金融机构开展P2P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最后提出给予P2P网络营销模式的民间金融风险监管策略、民间金融新渠道拓展策略及民间金融的产品策略等民间金融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以来,湖北省P2P借贷行业获得较快发展,有效推动了普惠金融的普及,拓宽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但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政府在采取相应措施对P2P借贷平台进行监管的同时,也在积极激励P2P借贷平台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湖北省P2P借贷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不足的分析研究,并综合其他地区P2P借贷行业的发展形势,得出湖北省P2P借贷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在我国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出现井喷式发展。然而,P2P网贷平台诸多不规范的地方也大量暴露出来,问题平台有增无减,P2P"跑路"也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影响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几大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P2P网络借贷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借贷手段,在我国迅速发展。但在其层出不穷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了许多弊端。文章通过介绍P2P网络借贷平台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及针对这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P2P网络借贷是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兴起,使得资金的流转变得便捷和迅速,它在扩展小金额投资和满足融资需求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P2P网络借贷也因为完全的信用借贷模式、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社会征信体系缺陷,使得投资人的利益面临更大的风险。层出不穷的平台倒闭、跑路、诈骗事件等给我国网络借贷行业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文章主要着眼于时下网贷平台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及其给债权人带来的投资风险,通过分析各年网贷平台数量、问题平台数量和典型的网贷风险事件,学习和参考中国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希望找到一个完善的P2P网络借贷投资人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5.
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继互联网金融后,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投资者、借款者亦或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婷  彭智 《商业科技》2014,(32):182-183
P2P网络借贷是近年来继互联网金融后,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研究P2P网络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对投资者、借款者亦或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梁迪 《商场现代化》2014,(14):114-115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热议,作为互联网金融重要发展趋势的P2P网络借贷为中小民营性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试图从P2P网络借贷的定义出发,首先,在P2P网络借贷模型内部细分为借款方、出借方和P2P网络借贷平台三个角度。从导致交易成功的因素方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归纳出借款方、出借方应具备的具体特点,并结合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具体实例总结出其平台的具体特点。其次结合借款方、出借方和P2P网络借贷平台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最后从外部学习和内部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发展,对社会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印证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纵观世界各国网络借贷的发展,对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法律关系以及风险监管的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文章的研究重点,以期本研究能够对P2P网络借贷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5,(12):53-54
P2P借贷是一种创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实现了现有金融系统的部分功能,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我国借贷行业经过近8年的发展,衍变出了一些具"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风险特征各异,给监管当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从不同商业模式下借贷的特征和性质出发,具体分析了各种借贷模式的共性风险和特性风险。在此基础上,加入对委托代理问题在P2P行业中的分析,揭示了P2P借贷的风险,并为投资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河北省P2P网贷平台为例,通过分析河北省现有的117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相关数据,分析河北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特点,并得出其存在的问题,针对发展特点和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与措施,并借河北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模式和现状,对整个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可参考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