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金融业逐渐开放,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间业务成为拉动商业银行收入的"三大马车"之一。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然而,虽然中间业务得到了商业银行的广泛重视,但是实际发展仍存在一定瓶颈和制约。为此,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为主题开展讨论,分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具体开展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时间临近,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扩大赢利空间,各商业银行必将把目光投向大有发展前途的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西方发达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使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已被提上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要日程。特别是近几年,银行中间业务从质和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为社会提供高效快捷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通过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快速,不仅对金融体制改革起到推动作用,也对整个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绍互联网金融概念和特征,接着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影响,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商》2015,(23)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越加重视开发中间业务的必要性。然而单纯依赖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作为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扩大和创新中间业务,不仅对商业银行改革运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符合商业银行逐步实现综合性资产管理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潜力和创新问题,分析了目前中间业务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从而从创新定价策略、构建营销格局、转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在近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当中,逐渐完善,如今已经形成了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业务结构。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影响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也逐渐深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服务。然而至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只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一些简单基础的业务,如余额查询、信用卡申请、支付结算等等,互联网仅仅作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辅助手段和次要方式。相比于国外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融合情况,国内商业银行在此领域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展业务对其利润也会有一定的贡献作用,正因如此,互联网应当受到商业银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借助互联网开展业务是其进行多元化发展和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渠道,也是突破现有国内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有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业务体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的帮助商业银行适应新时代技术特征,进而取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金融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在不断深化,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金融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在不断深化,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中间业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中间业务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以期在我国中间业务这块蛋糕上分得一杯羹。因此.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格局及中间业务的效率水平进行分析.反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金融与技术的融合已成为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和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纷纷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对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金融科技程度快速发展和金融服务个性化需求的推动下,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这些传统业务模式经历数字化的洗礼和转型,面临“不得不”转的局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地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发展趋势。所以在金融科技大背景下,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现状、主要模式出发,从目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各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总结,最终提出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金融风险的日益加剧、投资者金融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中间业务,大力拓展中间业务领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的问题。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顺应市场变化,发挥比较优势,有效规避风险,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值得我国商业银行认真研究与探索。本文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取得的良好开端和明显进展,同时提出了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银行中间业务和金融产品技术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增强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在业务拓展上,中间业务将成为重点竞争领域.本文分析了外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问业务上所具有的优势,并对中外资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间业务的有序健康发展是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的体现,本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并对中间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提出了策略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制度的建设必然要与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进程相适应,保证金融业稳健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边桂莉 《北方经贸》2006,(11):72-73
衍生金融产品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地位日益重要。国内商业银行衍生金融产品业务虽然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当今市场经济和金融形势下,发展衍生金融产品业务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已逐渐显现出其弊端,其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都遭到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因此持续下滑。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转型和优化其商业模式,选择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日趋缩小,而近期出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了更为严格的规范,加剧了这一态势的发展,随着金融业的彼此交叉和渗透,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全球趋势。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中,具有表外性、服务性、低风险、高收益、资本占用低等特征的中间业务日益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在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指导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共识,我国商业银行亟待以战略的高度重视中间业务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7.
李艾 《商》2013,(8):138-138
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业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及多元化的投资工具进一步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冲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市场变动,调整经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商业银行在医疗领域的业务拓展为例,提出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趋势下改变经营策略、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商业银行应紧贴市场需求,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及时调整资产业务结构,开拓新的行业领域。  相似文献   

18.
关于提高中间业务竞争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有银行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在新的盈利模式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提升成为各家银行利润突飞猛进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整个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传统商业银行发展面临严重阻碍。为此,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特点,进一步研究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下,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间业务也存在着多种风险,加强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的种类及特征,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作了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