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厘清苹果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及产区差异,是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2004—2018年我国8个苹果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全局ML指数,从静态、动态不同角度,对我国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不同产区之间的差异。结果 (1)我国及各主产区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均未达到最优状态,区域差异明显,黄土高原主产区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相比,环境技术效率明显偏低;(2)规模效率是当前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主要来源,黄土高原主产区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环渤海湾主产区纯技术效率偏低;(3)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区域间增速差异较大,黄土高原主产区增速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4)技术效率是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增长源泉,技术进步贡献度相对较低。结论 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各产区要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苹果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强果农高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探究农业产业集聚状况及空间布局,对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方法 文章基于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采用区位熵模型探究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并通过竞争态模型进一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聚度竞争态进行了区划分析。结果 (1)我国农业产值集聚竞争态势呈现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空间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2)进行划区分析表明,东北三省、西北地区及河北、山东和广西、海南、贵州为优势区域;山西、天津和广东为具有竞争潜力的区域;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市)及北京和重庆为劣势区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以及四川、云南和西藏等8个省(自治区)为实力区域。结论 大部分地区处于农业竞争优势区域,农业仍然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产业。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增产增效,对于具备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应进一步突出产业集聚特点,并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带动周围地区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进一步开发柴达木盆地藜麦种植特色农业的产业价值,为柴达木盆地特色种植资源开发、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科学定量化的适宜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方法 文章基于2014—2018年格尔木市藜麦引种试验资料和平行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多元回归、相关分析进行气象因子筛选,优选出四分位统计方法,构建柴达木盆地藜麦适宜农业气象指标拟定阈值,选用分期播种试验2个优势产量播期进行补充和修订;应用平产年、欠产年、分播期数据进行指标检验。结果 构建出柴达木盆地藜麦不同发育期对应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适宜农业气象指标,并确定了指标阈值范围。结论 柴达木盆地藜麦适宜农业气象指标构建方法得当,指标意义明确,指标阈值范围符合柴达木盆地藜麦生长发育实际状况,完全代表柴达木盆地藜麦产量形成的最优农业气象资源配置,对进行藜麦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具有科学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优化我国冷凉区作物种植结构布局,选择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冷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动态过程导向的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时空精细化评价方法,开展典型马铃薯早熟、中晚熟品种种植适宜性研究。方法 文章根据马铃薯干重与生育时间函数关系获取以每天为评价基本单元的纵向加权精细化赋值,基于随机森林方法获取横向环境指标精细化加权值,生成马铃薯种植适宜性评价结果图;应用马铃薯空间实际种植点及DSSAT-SUBSTOR-Potato模型模拟马铃薯单产,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1)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的种植适宜区集中于大兴安岭林区与平原交界的缓冲地带,而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延薯四号适宜区分布在平原、林区与平原交界处。无论是费乌瑞它或是延薯四号,其在牡丹江林前耕地区域的适宜性普遍不高,但是在牡丹江周围的平原耕地适宜性较好。(2)基于动态过程导向的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时空精细化评价方法与模型评价方法有关早熟品种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重合度超过70%;在生长期较长的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区评价中,由于权重和生长期差异导致评价结果出现不同,尤其在低适宜区差异更加明显,重合度低于40%。结论 由此可知,应用不同方法评价作物种植适宜性时,不同的品种可能获取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亳州市位于黄淮麦区,是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二大地市,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对安徽省至关重要,总结亳州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亳州小麦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方法 文章通过对亳州小麦产业和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委托亳州市农业局和农业科学院组织主题为小麦生产和消费的座谈会,收集小麦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相关数据,分析小麦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现存主要问题。结果 亳州市形成以优质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为主,弱筋小麦为辅的种植结构,2019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总面积69%。现有规模化面粉企业28家,合计年加工小麦约200万t,消费当地近60%的小麦。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种植规模和专业技能不足”“订单农业较少,小麦优质不优价”“面粉企业规模较小,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少”“产业链间的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结论 提出“构建大规模小麦加工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研发优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培育区域品牌”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水资源短缺和农业污染严重已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方法 文章基于2009—2017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发现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地区差异明显。为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Tobit模型和GTWR模型,分别从全局视角和微观视角对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省区农业用水效率提高策略侧重不同。结果 宁夏、内蒙古和山西农业用水效率提高的有效举措是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基础上,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甘肃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在于重视农业节水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应用推广;山东的出路在于提高农户节水意识;陕西和四川的有效途径在于采用科学合理的用水方式,降低农业用水占比,优化用水结构;河南和青海需要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结论 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并探究影响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的主导因素,可以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户的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文章通过研究农户兼业化程度对不同类型农业保险偏好的影响,为针对性推广农业保险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以湖北、湖南、河南3省粮食主产区的732份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和多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兼业化程度对保险种类偏好的影响,讨论种植规模在务农收入占比和保险种类选择之间的调节效应,以是否有固定非农工作将农户分为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 (1)务农收入占比高的农户偏好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务农收入占比低的农户更喜欢新型指数保险。(2)兼业化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大规模农户比小规模农户更愿意保成本、保产量。(3)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保险偏好存在差异,有固定非农工作的兼业农户比没有固定工作的兼业农户更愿意选择新型指数保险。结论 有必要在务农收入占比高、种植规模大、没有固定非农收入的农户中推广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在务农收入占比低、种植规模小、有固定非农收入的农户中推广新型指数保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针对贵州省复杂的生境背景,改进火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方法 文章研究选用温度、光照、土壤pH、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生境因子,构建包括地形、气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以县域和乡镇空间尺度划分贵州高原山区火龙果种植适宜分区。结果 (1)通过该方法分析显示,至2019年,贵州省火龙果种植适宜区为3.520 5万hm2,次适宜区为5 695hm2,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0.20%和0.03%;(2)罗甸县、望谟县、贞丰县为推荐种植县,适宜综合种植面积分别为1.397 9万hm2、9 060hm2和6 568hm2;册亨县、镇宁县和关岭县为一般种植县,适宜种植面积分别为5 413hm2、3 357hm2和1 123hm2;平塘县、安龙县为分散种植县,可种面积分别为311hm2和1 089hm2;(3)推荐种植县中,适宜区在罗甸县中部和南部、贞丰县东南部、望谟县南部分布较多,涵盖30个乡镇;一般种植县中,适宜区集中于册亨县东部、镇宁县南部、关岭县东南部地区的20个乡镇。结论 该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充分考虑贵州高原山区土地资源实际情况的多因子评价,弥补了以往单因子研究的不足,可为为山地农业产业布局和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晰我国肉羊养殖成本收益情况,测算肉羊养殖技术效率,比较分析地区差异。方法 文章基于BC92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算2004—2020年我国农区、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家庭散养肉羊、规模户山羊与绵羊的技术效率。结果 (1)饲料与人工投入对我国肉羊活重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当前而言,我国家庭散养肉羊的养殖技术效率高于规模养殖,而改良绵羊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高于本种绵羊和山羊。(3)我国牧区家庭散养肉羊的养殖技术效率最高,半农半牧区其次,农区最低。山羊与绵羊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则是牧区高于半农半牧区。结论 增加基础要素投入,优化饲料与人工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肉羊规模养殖现代化,研发推广肉羊优良品种,刺激生产前沿面外扩。完善牧区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农区与半农半牧区肉羊产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健全肉羊产业优惠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苜蓿产业对于满足优质饲草供应、推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进步是推动苜蓿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为探究“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变动情况,找准影响苜蓿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方向和路径提供经验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5—2020年苜蓿产业跟踪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 “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狭义技术进步率为5.72%,狭义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50%,技术进步已成为苜蓿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技术效率均值为0.8751,苜蓿生产者的受教育程度、机械化水平、气候灾害冲击等因素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基于此,该文提出了提高苜蓿机械化水平,健全机械配套支撑体系;提升苜蓿生产者素质,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做好气候灾害预警工作,增强苜蓿产业抗风险能力等政策建议。展望“十四五”时期,苜蓿产业科技进步潜力巨大,应当重点推进苜蓿良种研发和规模化繁育水平、苜蓿生产与加工新技术、苜蓿机械国产化水平,聚焦苜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发力,助力我国苜蓿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油茶生产区域优势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2016年的数据,选取油茶生产规模指数、油茶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油茶生产效率优势指数、油茶生产综合优势指数对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进行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6年,中国油茶生产呈现出"中减""西扩"的特征;中国15个油茶生产区域规模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效率优势呈现较大波动、综合优势总体呈"U"型变动。根据油茶种植区域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情况,将15个油茶生产省区划分为"双低省份""规模优势省份""效率优势省份""双高省份"4个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油茶种植户这一微观经济主体为调查对象,对中国油茶种植主要省份——福建省的农户油茶树经营行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期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来展现农户的油茶经营行为特征,为整体把握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微观基础。研究表明:现有油茶林中,老油茶林比重最大,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以荒山荒地为主,油茶经营在农户家庭林地资源配置中处于劣势地位,大部分规模较小的油茶地块的经营管理方式粗放。近5年来新造油茶林经营规模有扩大的趋势,规模化油茶经营农户对油茶抚育技术采纳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13.
面对油茶林大规模经营模式受到推崇而家庭经营模式受忽视的状况,以江西省宜春市为研究范围,基于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数据,测算不同经营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运用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经营模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油茶林大规模经营不可行,小规模经营才是保障原料供应的关键,建议完善现行补贴政策,结合精准扶贫,引导农户进行集约化经营,以实现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又是食用油缺乏的国家,食用油自给率只有35%左右。针对这一严峻形势,自200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保障食用油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西班牙、希腊在推动油橄榄产业发展进程中积累了许多较为成熟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两国的管理制度值得我们借鉴。介绍了两国油橄榄产业发展情况和有关政策、措施,提出了推进我国油茶产业和油橄榄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对推动我国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推动我国东南丘陵区农村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1991~2014年农村能源的统计数据为基准,选取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等8个省(市),系统分析了煤、电、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秸秆、柴薪、沼气和太阳能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1)从能源消费强度看,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2004年为分界点),2014年较1991年降低了14%;农村生活能源人均消费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增幅为34%。(2)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非商品能源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商品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升,并于2011年后开始高于非商品能源;秸秆和柴薪的消费比重从1991年的80.8%降至2014年的39.6%,而煤、电、沼气、油、液化石油气、太阳能消费比重均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8.4%、17.7%、3.5%、2.9%、4.7%、14%、3%。(3)从能源消费区域结构看,不同省份之间农村生活能源变化存在区域异质性,湖南和海南省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呈升高趋势,其余5省份则相反;至2014年,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商品能源开始占主导地位,而福建、湖北和海南省秸秆、柴薪的利用比重仍高于50%。[结论]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重点化、渐进化的农村能源发展模式,推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是保障东南丘陵区农村生活能源有效供应、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壮大广西油茶产业 保障国家粮油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具有种植油茶的优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广西的油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为了更好地促进广西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文探讨了广西发展油茶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厘清中国南方地区肉牛生产的空间关联关系,挖掘南方地区牛肉增产潜力,探索统一的生产大市场建设路径。[方法]文章基于2008—2020年肉牛生产数据,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了南方地区15个省(市、区)的肉牛生产空间关联关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了各地在肉牛生产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地位和传导方向。[结果](1)南方地区肉牛生产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其关联关系趋于稳定,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整体来看,关联网络中,安徽、贵州、四川和云南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角色;湖南和江西扮演“中介行动者”的角色,上海、福建、浙江和江苏扮演“边缘行动者”的角色。(3)生产板块已初具规模,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和湖南是动能传递的终点,是发展南方地区肉牛生产的钥匙。[结论]未来南方肉牛生产大市场建设应在大力发展西南肉牛优势养殖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湖南和江西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其地理区位的优越性和中介功能。加强省际交流,改良牛种,保障溢出板块的生产动能,完善双向溢出板块的连接功能,挖掘接收板块的生产潜力,布局完善的生产功能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旨在探究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两个重要着力点对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利用2003—2017年中国甘蔗主产区甘蔗种植投入产出面板数据,测算了在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对各甘蔗主产区技术进步以及规模化经营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我国以及广东、广西的甘蔗生产效率呈下降的趋势,海南和云南则呈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是提升广东和云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的直接因素,而对广西和海南甘蔗种植业生产效率贡献最大的是规模化经营;近年来,广东、广西的甘蔗种植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出现技术衰退;广东、广西和海南3地的甘蔗规模化经营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尤其是广东和海南地区。[结论]我国及各甘蔗主产区应根据农业种植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因地制宜为首要原则,重视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同步改进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湘鄂赣山区是重要的革命老区,也是连片特困地区。根据党和政府精准脱贫要求,把握现状,明确目标,实现湘鄂赣特困山区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结合。[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分析湘鄂赣山区的致贫与发展因素,创新因山致富路径,实现山区乡村振兴目标。[结果]截止“十三五”,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推进农村主要道路硬化,不断提高山区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农村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实现山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结论]扬其优势,补其短板。坚定绿色发展,把后发优势做成强劲发展优势; 坚持创新发展,把短腿产业做成产业链条; 坚持特色发展,把山区特色产品做成致富产业; 坚持长远发展,把薄弱基础变成坚实基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