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6年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利用2009~2018年A股深市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能够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企业两权分离度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低,深港通交易制度对其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越强.进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升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程度低、股权制衡度低以及高管薪酬粘性弱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企业的信息环境和缓解融资约束两种途径来促进企业环保投资。  相似文献   

3.
张孟  舒晓杰  吴志军 《企业经济》2022,(10):120-131
随着沪深港通交易机制的启动,资本市场开放对我国医药企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基于沪深港通经验证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双重差分法(DID)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医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医药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净效应,且滞后效应不强;国有性质、两权分离较高的医药企业受到资本市场开放的积极影响更明显。我国应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完善本土医药产业链;政府应鼓励医药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加大对医药企业的补贴与帮扶力度;医药企业应立足沪深港通机制优势,完善融资与信息机制。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强化跨境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及如何促进波动溢出和风险传染等问题。研究方法:运用广义溢出指数法对比分析沪港通开通前后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的变化及其形成机理。[HTH]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前,信息、电信等第三产业的信息溢出水平较高,但沪港通开通后,材料、工业等第二产业的信息溢出能力显著增强;沪港通的实施提高了两市行业间的双向波动溢出程度,且主要增强了上证各行业对恒生行业的波动溢出强度;市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投资者情绪变化等内地市场的非理性特征也会影响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研究创新:在沪港通政策背景下,从行业层面考察两地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将风格投资和投资者情绪等非理性行为因素纳入两地资本市场波动溢出的解释框架。研究价值:为两地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提供更为系统的视角,为检验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估,为推行“深港通”等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基于盈余管理异质性视角,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不同属性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与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地,在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操控性应计质量;在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操控性应计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投资者“用脚”投票监督机制和改善公司信息环境机制抑制盈余管理,而提高公司面临的投资者诉讼风险这一机制则未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沪港通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创新政策,研究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从职业经理人短视这一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即企业的投资过度行为和投资不足行为均得到显著改善;进一步验证,职业经理人短视在沪港通政策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本研究对于理解沪港通政策对职业经理人战略眼光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实证经验,为后续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资金"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下,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融资约束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国有企业金融化的提升作用较弱,而对地区制度环境优、套利动机强的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宏观的监管政策及其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作为监管层采取合理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探讨“沪港通”交易机制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提升审计独立性,发现“沪港通”实施之后标的股票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说明“沪港通”的实施促使审计师声誉成本与潜在诉讼风险的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结合A+H股交叉上市、QFII持股的分析提供了相应的稳健性证据。研究表明“沪港通”实施对于提升审计独立性有着积极作用,是完善审计市场监管、提升审计质量、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深港通”等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实施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环境绩效能反映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效果。基准回归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环境绩效,且这一结论在排除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显示:共同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改善公司治理、优化行业竞争和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环境绩效。拓展性分析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对环境绩效的促进效应在国有性质企业以及高市场化地区和高行业监管水平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应当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共同机构投资者的环境治理效应,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政策背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标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在控制其他因素并经过安慰剂检验、去除A+H股影响、改变周期范围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沪港通”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两种机制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内部机制是对股价波动性风险控制,外部机制是审计师声誉风险与政府部门监管。  相似文献   

11.
“沪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次重大创新实践。基于“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承担水平,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该结论仍然保持不变。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多的公司中。由此可以推断,资本市场开放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投资意识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该结论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动因研究成果,也为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继续推行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披露质量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依据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2012—2019年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深港通"政策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深股通标的企业前十大股东包括境外投资者时,资本市场开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更强。研究为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完善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17~2021年沪深A股非科创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多期倍分法研究注册制改革对同行业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注册制改革能够产生溢出效应,提升同行业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市场竞争能够强化这种溢出效应。机制检验发现,注册制改革主要通过优化同行业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强化投资者谨慎心理特征、压缩同行业企业盈余操纵空间产生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审计师不具有行业专长、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中,注册制改革提升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效果更明显。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注册制改革的溢出效应最终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即注册制改革发挥了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全面促进注册制改革实施、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栋  张玉阳 《会计之友》2021,(12):65-72
文章基于2015-201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函数据,检验了"深港通"交易机制对企业年报问询函接收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深港通"能显著降低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被交易所问询的概率和次数,并且能有效改善企业披露的年报中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能显著加强"深港通"对上市公司年报问询函接收情况的负向影响作用.在对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分板块的研究中发现,"深港通"机制对中小板企业和创业板企业的影响作用更显著.研究表明,"深港通"机制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相似文献   

15.
股票市场的持续开放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大资本市场改革举措,但学术界对其实施效果的研究尚未深入。陆港通的分步实施为股票市场开放研究提供了干净的实验环境,文章基于陆港通分步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股票市场开放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产出水平,且这一作用在两权分离度较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信息环境较差及融资需求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韦昌建  张杰 《财会通讯》2021,(20):30-33
文章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沪港通"政策实施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有更高的现金持有.同时,在分析师关注程度更高、企业股价波动程度更高时,"沪港通"政策带来的正向现金持有效应更显著.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可以提升企业的现金持有,从企业现金持有的角度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企业创新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沪港通交易机制,运用双重差分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了2012—2016年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抑制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通过公司治理和信息渠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08—2021年深沪两市A股工业企业的年度数据,将三次低碳城市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递归式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机理及环境审计在此过程中的交互关系。检验结果表明:(1)低碳城市试点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企业的碳排放量,且该效应在高碳行业企业、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及媒体关注度较高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2)低碳城市试点与环境审计在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方面存在互补关系;(3)机制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在低碳城市试点促进企业减碳方面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外资自由化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境内外资本要素互联互通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微观企业行为。以我国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外资进入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地,外资进入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促进效应在融资约束严重、股权集中度更高和市场化进程缓慢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此外,在不同资本市场开放水平,外资进入对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山东企业管理》2014,(11):12-12
中新网北京11月10日时国证监会网站10日发布公告称,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中证监和香港证监会批准启动沪港通,股票交易将于11月17日开始。财经金融界翘首而盼的沪港通终于来临。沪港通是指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今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宣布: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这一喜讯突如其来.令业内人士尤为振奋,更有舆论将港沪通称为李克强总理的博鳌。礼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