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闲 《保险研究》2011,(5):61-67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是保险监管的内容之一,但是这一信息却往往不被投保人所获知,造成保险供给(保险公司)和保险需求(投保人)两方信息的不对称.本文以保险公司存在偿付能力风险为基本假定,以累积性预期理论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构建保险需求和供给模型,分析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保险需求的变化及其对保险供给和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2.
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可以实现出口企业、保险公司、银行三方共赢,但近年来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状况恶化、银行融资政策收紧、业务规模下滑等问题。现行机制下,保险公司的加入并未缓解传统信贷关系中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反而滋生了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三方博弈分析可知,出口企业出于“理性”会选择不诚信行为,甚至与保险公司合谋骗取银行融资,特别是在银行管控无效的情况下。基于博弈过程及均衡结果,认为出口企业应积极向银行和保险公司传递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保险公司制度设计上要建立与银行的风险信息共享与有效互动合作机制,银行应加强对出口企业贷前贷中贷后的全过程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3.
程琛 《时代金融》2013,(15):153-154
保险市场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保险公司处于信息劣势角度,然而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减轻信息劣势程度,因而本文从普通投保人处于信息劣势的角度出发,分析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产生的影响,认为保险管制应更多的基于此种信息不对称,解决投保人的信息劣势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为理性“经济人”产生“败德”行为提供了条件,信息问题越严重,机会主义的诱因也越大,越容易导致行为人诚信缺失,也越离不开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保险经营的特殊性,使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因信息不对称所致的交易成本更高。因此,构建保险公司诚信机制,约束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5.
陈辉 《上海金融》2007,(5):38-41
信息披露是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的主要途径之一。笔者通过建立一个信息披露与保险公司风险水平的模型,揭示了信息披露与保险公司风险水平的关系、机理和约束条件。保险公司在可以自主选择风险水平的情况下,信息披露将引发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活动的监控,减少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承担风险的动力,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6.
刘端 《金融科学》2001,(2):45-49
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有着双重影响,本文章通过模型来证明在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是自主选择和自然选择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信息披走路对银行风险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了使信息披走路政策在银行风险控制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银行必须识别和选择自身的资产风险,国际标准和众多的国际经验也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具有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合同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还包括保险公司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健康科学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导致的后果,最后提出解决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信息不对称理论比早期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信息对称假设更贴近现实经济情况,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微观基础,也使凯恩斯经济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于整个经济生活中,在信贷市场表示得尤为突出。所以我们应当加深对信贷市场中不对称信息的认识,提高银行防范代理风险的能力,加强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保障银行正常收益,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韩琦光 《理财》2021,(4):93-94
信息不对称是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之一。银行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实现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信贷支持,同时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应的改善银行内部信贷运作和管理机制的方式也不同。因此,银行应积极探讨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借鉴美国经验构建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对投保人来说,选择保险产品、选择保险公司首先要考虑的是保险公司的实力和信誉度。然而,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反映在我国更加明显:除了散见于各新闻媒体的有关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市场份额等信息外,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资产负  相似文献   

11.
费率市场化和汽车产业新常态将影响我国商业车险的进一步发展。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统计数据(CHFS),从微观角度对我国商业车险有效需求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保险公司“选择性供给”能力和汽车保有“样本选择”效应对商业车险有效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信息不对称下,需求者存在逆选择,而保险公司仅具有不完整的“选择性供给”行为,在费率市场化后其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升;在我国,汽车保有对商业车险有效需求存在“样本选择”效应,即较高收入群体既是汽车保有者,又是商业车险的主要购买者,目前汽车产业微增长态势将导致我国商业车险发展规模受限。未来保险公司应主动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重在提高商业车险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2.
一些边远地区的农业保险市场呈现有效供需不足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保险较高的风险与成本、边远地区财力支持不足以及农保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导致农业保险供给减少;而农保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较高的保费,保险公司过低的赔付额与部分不合理条款以及农户较低的参保能力与意愿抑制了农户对保险业务的有效需求。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边远地区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保险业作为信息不对称最为集中的行业之一,保险公司与保险监管部门之间基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道德风险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保险监管部门监管无效率。本文试图运用博弈论理论与方法分析这些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俊 《福建金融》2008,(4):32-33
信息不对称是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形式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提出了信息不对称下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保险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充竟是为了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有助于降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现状.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不仅要选择价格合适的保险产品,而且必然要选择那些财务状况优良、偿付能力充足的保险公司投保,甚至将后者的选择看得更为重要.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进而对其偿付能力的强弱作出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投保过程中这种保险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保险评级机构,运用专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偿付能力进行评级,使社会公众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为投保人事先的风险控制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不对称是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存在,买方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比卖方获得的多,尤其是某项产品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过程中,更多的信息倾向于买方,从而使买方获得更大的交易收益和更小的交易风险。比如金融业务,尤其是货币信贷业务,首先它是一项典型的从以前的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的,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愈来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新媒体传播的革命,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大势所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同时自媒体的发展也带给我们巨大的信息变革,这些变化在更大程度上也使得我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然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步显现。传统企业也都在陆续转型,以房产中介为例,由此引发的信息不对称将带给客户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房产服务业为例来探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丁燕萍 《财会学习》2018,(20):127-128
在我国政府审计中,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管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审计的成效.基于此,笔者首先介绍了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然后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最后给出了规避政府审计风险,加强国有企业监管的措施,以期为研究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保险公司现有的统计分析指标和评价制度,远不能满足其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保险市场中经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问题。为此,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角度,设计了一套包括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指标的统计指标体系,旨在为收集、分析和了解保险公司相关数据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为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使其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深入,引导基金内部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逐渐显露出来,风险管控刻不容缓.把区块链技术引入政府引导基金风险管理系统是金融业的一种新型风险监管模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包容性监管的原则,能够推动金融创新活力的迸发和基金整体效率的改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与银行和保险公司展开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