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制造"是人们对世界各地销售的中国产品的总称。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中,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考验,在危机的寒冬中,中国制造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本文主要论述了从融资体系和企业技术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海晨 《上海经济》2007,(9):20-22
目前中国股市市值已与去年GDP相当。8月11日,新华社发表述评称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转折性变化。此前,在中国股市处于甚为微妙的当口,国际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不失时机地跑来上海"传道授业解惑",唱起"中国股市的牛市可以持续80年到90年"的高调。  相似文献   

3.
金龙 《东北之窗》2014,(21):41-43
正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国家把闲置的资金、过剩的产能、过时的设备一股脑投进中国,大发其财。到了1988年,他们突然发现,短短10年间中国旧貌换新颜了,追赶他们的脚步大大超出预料,这让他们很不舒服。恰在此时,中国出现了大规模通胀,于是国际上第一次叫响"中国崩溃论"。国内一些学者、企业家也认为中国经济将在1997年至1998年出现崩溃,一时间"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成了人们的心病。那时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相似文献   

4.
高峰 《北方经济》2012,(21):37-38
在"面子文化"盛行的中国,人们把车与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甚至事业发展联系起来。2002—2011年被称为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十年",汽车年销售规模从300万辆起步,保持加速度前进,在2011年末冲到了1800万辆的高点。"黄金十年"中,中国市场的汽车消费主题,似乎就是追求高端化。当我们站在第二个十年的开端,当中国的年轻一代逐步成  相似文献   

5.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纪念日。"入世"10年,中国经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入世"10年,跨国公司全面进入中国,与中国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竞争中合作,在磨合中融合,实现了互利共赢。"入世"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必  相似文献   

6.
正"我从来没梦想过会到人民大会堂宣布高盛北京代表处的开业,我从来没有梦想过涉足中国的国有企业重组和股票上市,我从来没有梦想过与中国的许多国家领导人相见。"2004年岁末,时任高盛银行董事长的保尔森如是说。这一年,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获准组建,保尔森成功地"曲线"进入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1999年11月,历经13年,中美两国的双边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由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障碍已经被扫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将迎来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中国向世界的开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有学者称之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整个国家未来发展具有最重大意义的事件。在我们都纷纷展望新世纪的时候,这一说法,不乏启发价值。在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的"边界"实际上就构成  相似文献   

8.
正与中国实现合作共赢的国家必然能搭载中国发展的快车,而执意与中国背道而驰的国家,则终将错失历史的机遇。在近日的国际财经界年度盛事"亚洲金融论坛"上,"中国机遇"话题备受关注,成为支撑"亚洲:带动全球增长"主题的柱子。中国的分量与体量、改革与活力,无不让亚洲和世界看到机遇。2014年一开年,"中国机遇"便有了新的数字化体现。从国内看,1月13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市场主体数量突破6000万户。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巨大活力。  相似文献   

9.
2001年中国股市大病了一场,虽说至今也未能恢复元气,但在康复中. 尽管2001年中国股市被称作"监管年",但2001年中国股市所发生的最大的事件,非"市场价国有股减持"莫属.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2007,(11):55-55,56
2007年9月11日,在中国名牌战略委员会最新公布的"中国名牌"灶具榜单中,帅康再次榜上有名。这是继2004年灶具被评选为"中国名牌"后,再度获此殊荣。而在此之前,帅康吸油烟机也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名牌",成功占据厨卫家电领域吸油烟机、灶具两大领地。荣誉的背后,帅康"中国名牌厨房"的轮廓似乎已经清晰可见。而吸油烟机、灶具两大类厨电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名牌",也让帅康意欲打造"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从1998年的不到1%到2010年的10%,12年间增长了10倍。在接下来的5年,仍将高速增长。"3月22日,2012博鳌论坛上发布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2年度报告》中如此描述。全球市场都已经达成共识:中国目前是奢侈品牌的福地。但已成为全  相似文献   

12.
从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阐述,提高了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坚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3.
白雪梅  王博 《东北之窗》2013,(14):27-29
60年前的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汽车厂的指示》,并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1个大字。这一天,正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起点。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 作为中国人世后的第一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并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日本经济新闻》曾发表评论认为,这抓住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是一个直视中国经济本质的报告。  相似文献   

15.
王东 《山东经济》2012,(5):13-19
近期以来,外界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的解读,既有正面积极的声音,同时也不乏"唱衰中国经济"的悖论。其中绝大部分外界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高度评价中国经济,普遍认为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抑制通胀的宏观调控,既保持了经济强劲稳定增长,也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经济形象得到普遍认可。但另类"唱衰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崩溃论"也浮出"水面",这是否意味着渲染"中国经济崩溃"将成为西方媒体针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另一种舆论导向?显然这需要我们深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即将走过10个春秋。10年,中国经济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开始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值此中国"入世"10周年之际,本刊拟开辟专栏,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在此诚邀广大读者就以下主题撰写论文:1、"入世"与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缺粮的中国     
《中国经济周刊》2013,(25):24-25
"谁来养活中国?"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提出的这个著名命题,就像是一个紧箍咒,时刻刺激着中国农业领域的从业者。人与地的关系紧张,是中国农业的最大现实: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1978—201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93%。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丰年奇迹。然而,供给奇迹般的增长,却仍然赶不上消费的增长。目前,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全球经济震荡加剧,引发全球实体经济回归大潮。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早在201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明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方向。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命脉。危机来临,变革在即。值此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节点,本刊推出"重振实体经济探寻中国经济原动力"系列报道,为中国企业的路径探索提供借鉴,为中国实体经济再现辉煌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9.
南非世界杯中的中国元素几乎都是廉价低端"中国制造",少见具有价值的"中国品牌".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的区别,并提出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品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巴加 《中亚信息》2000,(3):18-18
当"伟大的老人"邓小平于1978年首次提到要进行一场高质量的经济体制改革即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候,中国的许多朋友和反对者很长时间不能深刻理解日后的改革将给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因为国际社会清楚地看到中国前几次改革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都未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