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圈地运动是英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导致了英国农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为英国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由圈地运动引起的农业进步使英国成功地避免了李嘉图陷阱。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进步。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怎样看待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与补偿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慧 《经济问题》2023,(8):121-129
土地财政与城市不同产业之间关系的差异,都有可能对城市化质量产生不同影响。利用2009—2020年全国100个重点城市面板数据,分别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与城市工业、服务业,以及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地财政通过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对城市工业有推动作用,而对服务业的发展并不存在相同的促进作用;土地财政通过出让住宅类用地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土地财政通过促进工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的综合水平,但也给城市化质量提升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此,未来应促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推动土地财政转型。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本化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土地资本化,通过资本集聚与政府投资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本文利用1995—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土地资本化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土地资本化是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原因。但这一模式不可持续,未来应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实现自主的土地资本化以推动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4.
谢冬水 《财经研究》2016,(4):102-111
文章基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的双重视角,利用中国1999—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现象及其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研究发现,地方政府间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为导向的竞争机制,为地方政府偏重推进空间城市化、忽视推进人口城市化提供了内在激励,而土地的政府垄断供给则为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实施这种偏重空间城市化的行为提供了手段。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间竞争越激烈,土地供给数量越多,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发展失衡的程度就越严重。这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和土地垄断供给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确实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推进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和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是实现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有三大特点:(1)政府的政治目标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在动力;(2)依靠高速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快于城市化;(3)城市的发展和兴建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所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靠剥夺农民和牺牲农业发展来加速实现工业化造成的后遗症,它危及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从历史上看是由于推行以重工业体系为主的工业化没有能够在城市中创造出足够的就业岗位。从现实中看,旧体制的惯性、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传统的观念等都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黄泰岩  石腾超 《当代经济研究》2013,(10):1-11,101,93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实现城市化是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前提或条件。城市化既可以带来福音,也可能造成厄运。我们需要城市化的福音,需要对规避城市化厄运的关键和途径,做出科学的解释与相应选择。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拉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发展实践来看,如果城市化推进不当,就可能变成厄运。城市化就是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规避城市化厄运的关键是城市化必须以工业化为前提,必须以保障农民进城就业为核心。通过实证发现,我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下列特征: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总体和空间扩张总体均呈逆向变化,而人口集聚与空间扩张总体则呈正向变化。因此,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道路,必须发展以特大城市和巨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中小城市相互协调的城市群,优化城市组织结构;必须重点推进产业集聚,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必须优先解决已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主要是两点:第一,不能走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要走市场主导的城镇化。第二,不能光是土地城镇化,还要人口城镇化。要实现这两点,过去的城市化是政府圈地,然后征地,再卖地,把赚来的钱和以地融资来建设城市。不能再走老路,这就意味着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给房地产业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同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全方位挑战。它要求政府和企业进行观念、技术和制度系统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化达到量与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相关文献的回顾、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国际经验比较、国内区域经验比较和城市经验比较,总结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不同步,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现阶段以工业化发展为主的地区,其环境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以城市化发展为主的地区,其显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潜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污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稀缺,目前又面临人口膨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土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引导我国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分析了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并指出问题根源在于农地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政府在土地市场的垄断.进一步探讨农地制度改革的途径,目的在于打破政府垄断局面,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滞后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计划经济年代实行的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 ,是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历史原因 ;改革后的新工业化过程中的弱质问题 ,是造成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因此 ,为改变城市化滞后状况 ,政府政策选择的关键是尽快构筑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基础与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从理念设计到实践创新、政府作用与制度创新等创新途径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协调推进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永国 《技术经济》2005,24(9):12-15
工业化与城市化运动的辩证逻辑表明,工业化是内容,城市化是形式,工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城市化的形态;工业化与城市化运动的现实经验表明:二者的协调推进并不是指二者同比例、等速度的发展,而是有一范围。在我国,既然作为内容的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演进,那么作为形式的城市化也应向新型城市化发展;同时,作为形式的城市化对作为内容的新型工业化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代光 《财经问题研究》2005,(4):96-96,F003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均把城市化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城市化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获得发展的手段.因为在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社会经济目标,例如扩大城市人口规模,提高城市GDP水平,增加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产业高度,改变城市形象和市容等等,都可以是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那么在当前,我们应当把什么作为城市化经济运行的最主要目标呢?理论界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已有的看法也不统一.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对城市化认识的似是而非的现象.例如一些诸如"建设城市‘CBD’"、"率先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口号或规划,以及"城中村"、"圈地"和"大广场"现象,虽然都是伴随着城市化出现的,但却都没有触及到城市化的本质问题,当然也就不一定会真正促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对的,工业化以城市化为依托,而城市化又以工业化为提高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面临21世纪的新形势,东、中、西部地区都应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中,积极探索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径,既要继续推进人口转移的城市化,又要推进结构转换的城市化。当前,我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城市化。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郭志勇  顾乃华 《经济前沿》2012,3(6):128-137
本文从我国当前土地利用低效的现实出发,借助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理论方法,分析了我国体制转型期土地财政、虚高城市化以及土地粗放利用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表明,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土地低效利用现象,与体制转型期地方政府的行为,尤其是追求土地财政的冲动密不可分。城市化虚高除表现在城市拓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背道而驰、人口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市化之外,更直接的表现则是许多地方热衷“摊大饼”式的城市化扩张模式。在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目标激励下,作为城镇建设土地的所有者、供给者与垄断者“三位一体”的政府,会倾向于通过权衡土地的成本和收益,从而赋予土地宏观方面的增长功能。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软预算约束,在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采取“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策略行为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土地的粗放利用也成为必然之后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都市区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大都市区主要采取中央政府主导治理模式和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引导下的治理模式.但是,大都市区治理实践中面临着治理碎片化、 行政边界限制和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而我国由单中心治理向多中心治理转型的认为尚未完成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制度安排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雪丽 《经济师》2005,(7):70-71
在论证了城市化是交易费用为正的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分析,得出结论:制度安排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机制。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一方面降低城市化的交易成本,节省组织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以往房价调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发现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调控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所面临的控房价与保增长的两难选择困境。而房地产调控中的两难选择困境源于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住房制度不完善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异。化解这种两难困境,需要跳出房价本身,把调控的着力点放在完善房地产市场制度上,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于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辅之以对囤积土地和投机炒作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