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1978-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分配原理同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适时调整,分配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实现非平衡突破;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确定新的分配原则;从单一"按劳分配"到"多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及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理论出发,对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公平效率观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主要包括权利平等的实质、权利平等的相对性、平等权利和公平状况的实现程度、社会中弱者的生存权以及按劳分配思想中所蕴涵的效率观点。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公平分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国情与特色。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精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独特的创造性。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公平分配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界定效率与公平的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分配公平与公平期望的剖析,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关系归并为三类,并获得启示: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效益原理或公平理论是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关系的准绳;市场主导经济效率,政府主导分配公平;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脱离生产方式抽象地研究分配问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公平分配.不同生产关系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围绕着分配问题兜圈子,是庸俗社会主义.毛泽东批评了分配决定论,强调研究分配问题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交换不能决定分配方式,只能影响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能夸大市场经济的作用,仿佛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就使得分配领域从按劳分配变为按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我国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是由所有制结构演变引起的,不能把分配制度的演变概括为"从按劳分配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有分配机会公平、分配原则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的公平性,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文章从完善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完善按劳分配的分配依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政府调节行为等五个方面强调完善按劳分配,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还是讲“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十五大把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从“补充”提高到“并存”地位,从“兼顾效率”发展到“坚持效率优先”;并且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对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予以确认。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一直被斥之为资本主义性质而…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若干理论误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误区。笔者认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种不同的分配形式,不存在后者包括前者的关系;按劳分配不等于公平的分配,按要素分配也不能与经济运行的高效率划等号。二者都以促进生产力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率为出发点,但都有可能由于分配结果的不公平而导致效率的损失;边际分析方法可以用来衡量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合法与否并不是判定剥削的标准。作为经济范畴的剥削,必须从经济学意义上去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央文件对公平与效率侧重点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原则的演变顺次经历了从增长目标向和谐目标转变的5个不同阶段,这种演进既反映了高层决策者因势利导的政策导向,也是对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正确回归。作为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配依据、分配结构、分配过程和分配秩序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公平与效率因素,扬长避短,中国收入分配原则的未来取向应定位于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化。  相似文献   

10.
孙海 《经济师》2004,(3):28-28,30
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基本格局。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确立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初次分配坚持效率优先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再分配注重公平 ;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结合的具体方式有板块式结合和渗透式结合.按劳分配采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衔接点.在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中,必须采取市场化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朝栋 《经济经纬》2003,23(3):8-11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是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创新和发展,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再论公平分配应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若要实现第一次分配中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的公平分配,一要在按劳分配原则指导下以一定的"指标"为前提,制定出普通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也要制定出对管理者具有约束力的最高工资标准;二要彻底贯彻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亦即使劳动要素也参与对利润的分配,并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体系。国有企业应当利用其公有制优势,为实践真正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而实现在第一次分配中的公平分配做出表率。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基本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飞 《经济评论》2004,(2):17-20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 ,重塑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 ,从内容上应把握好三个重点 :(1)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2 )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双生产要素所有制决定论”转向“生产要素贡献与生产要素所有制决定论” ;(3)从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统一论转向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论  相似文献   

15.
1.遵循“三个代表”的思想,运用“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遵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既全面启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又启动收入分配约束与改进机制。在引进外资、促使东部地区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应使西部地区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或同步增长;在市场导向、推动城市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应使农村收入水平保持适度增长;在改革开放、导致富裕阶层收入相对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应使低收入劳动者阶层收入也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在实施出口导向、催生出口部…  相似文献   

16.
收八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一个侧面,本质上反映了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通过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了收入分配制度从“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更注重社会公平的变迁历程。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原则一直围绕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展开,经过几十年“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指导,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也使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十七大报告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做了最新阐述,要求更加注重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建立以公平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分配观应成为新一轮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经济学家》2003,3(6):56-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私有制决定按要素分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是指分配方式,而是属于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公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历史时序视角,系统回顾了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的思想渊源,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思想和分配制度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新时代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构建的逻辑路径。分配思想经历了从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市场配置资源”学说的萌芽初生阶段,到结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公平正义”观、邓小平“有效分配”理念的继承发展阶段,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分配思想的全面创新发展阶段。分配制度经历了由劳动要素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向完善全要素收入分配制度迈进,以及由单一结构的收入分配制度向多元结构的收入分配制度迈进的双线演进历程。构建协调配套的分配制度体系应把握资金配比和注重功能互补两大协调配套,同时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高质量发展中完善各次分配内部的功能机制,实现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三轮驱动、协同发力,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包含初次分配效率、初次分配公平和其他分配公平等三个评价维度及20项评价指标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逐级等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发现2007—2016年我国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状态指数值稳步上升,但到2017年指数值又出现下降。比较三个评价维度的贡献显示,效率与公平的作用已经发生变化:一是从效率为重向公平为重转变;二是从初次分配公平为重向初次与其他分配公平并重转变。据此,从应用指标体系、发挥其对收入分配工作评价和指导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平分配应首先从第一次分配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加分配次数已经被证明不能解决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解决第一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应当成为我国的首要任务。它包括对工资性收入的按劳分配和对利润在包括劳动要素及其他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对工资性收入的分配,因为效率第一,兼顾公平而扭曲了按劳分配原则;对利润的分配,一方面因为劳动创造了利润而不能参与分配利润,另一方面因为劳动不参与分配利润而使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彻底。这两种不正常的分配状况都需要改变。首先在第一次分配中实现公平是一项重大的改革,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需要做出政治上的决策和具体部门科学的规划与实施,需要国有企业做出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