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经济两型化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城市经济两型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经济两型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30个大中城市经济两型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0个大中城市经济两型化发展呈等级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各城市经济两型化要素竞争力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各要素发展之间缺乏耦合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应根据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城市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它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部份。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科技三个要素,还必须考虑到生态要素,应当力求这四大要素协调发展,以保证城市发展的完善化。一、必须大力开展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制定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人认为我国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生态环境问题可以暂时放一放,等经济发达了再治  相似文献   

3.
依据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集聚理论,展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经济结构研究。通过城市引力、克鲁格曼指数计算,比较分析城镇群内部城市吸引力和城市产业分布的差异性,通过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集中度指标和不一致系数的测算,分析了山西省城镇群空间要素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山西省的城镇群规划与要素空间集聚趋势整体一致,城市间产业分工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群的要素集聚效应明显,但人口与生产分布仍存在不一致性。研究认为,山西省城镇群发展应该继续明确各城市的产业分工和特色,引导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从分工经济与城市规模之间关系的角度,运用Dixit-Stiglitz模型框架下经济活动的规模收益递增原理,在城市内部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系统讨论了投入的中间产品种类数与城市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对城市均衡人口规模的反馈作用,以及城市内部中间产品专业化水平和互补经济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广东省城市增长的部分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在城市体积增长和城市系统随产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发展而演进的过程中,城市规模经济的实现除了依赖生产要素流动外,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对中间产品投入的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业规模经济的非线性均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林业规模经济分为两类,即林业经济效益的规模经济和林业三大效益的规模经济。在分析林业经济效益的规模经济时,引入了成本变量,简要说明了林业经营成本与林业经济效益成反向变动关系。在分析林业三大效益的规模经济问题时,运用非线性均衡分析方法,并通过建立模型论证了林业三大效益达到最大化即均衡状态时所必需的条件。对林业三大效益规模经济问题的分析是本文核心部分,旨在为林业三大效益均衡问题的研究提供若干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论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旭东 《生产力研究》2004,(9):16-17,36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趋于完善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要素效率和调动要素积极性已成为难点问题。区域要素流动是区域经济这个中观经济问题的一个微观基础 ,它涉及微观经济中的要素流动与分配理论和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理论。文章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研究要素流动 ,研究实现要素的区域优化配置 ,最终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R&D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沿的部分,它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R&D模型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归结于知识生产函数中两种投入要素——知识和资本的规模报酬,并且把经济的长期增长模式区分成三种类型:稳定性均衡、非稳定性均衡和半稳定性均衡。文章首次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实证检验,以此来判断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2004-2006年中国24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稳定性均衡的类型,新知识的生产对知识和资本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经济会在某个增长率稳定下来,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比例和储蓄率的上升,在长期内都不会改变这个稳定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供需不均衡等结构性问题、创造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改革主体,企业创新在供给侧改革微观层面为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企业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以企业为边界,创新要素可分为内部创新要素和外部创新要素两种。企业创新系统中劳动力、资本、技术、组织内部要素优化促进了要素升级,政府、市场等外部要素效率提升实现了制度有效供给,系统内外之间知识、资源交互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以企业创新为核心,通过政府改革和市场监督,可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但数字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距,数字时代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中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纯技术进步上,数字经济未能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赋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业激励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影响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和欠发达城市在人才集聚、金融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强化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  相似文献   

10.
林晓言 《技术经济》2011,30(12):64-69
从协调发展、供需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三个方面界定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经济和谐的内涵,建立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DEA等方法,以协调发展指数、潜在均衡指数、资源配置效率指数为输出结果,全面反映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程度。最后,以我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为实证分析样本,利用其2007年的数据,得到各城市两者间的和谐评价指数和排序结果。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和谐度:城市交通系统内部协调发展;均衡供求关系;优化配置城市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经济技术要素和生态资源要素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效益模型,并且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视角,研究了集群生产和循环生产这两种产业生产组织模式的企业效益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传统集群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循环生产,而循环生产的生态效益又显著优于传统集群生产.基于上述各自的优点,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该模式是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有效配置产业要素的视角构建区域合作内生机制的动态模型,可以为区域合作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区域间产业要素的有效配置可以使国内区域的经济福利和效率得到改进。有效配置产业要素的区域合作内生机制均衡解,取决于区域间要素禀赋以及生产函数指数的变化,因此区域合作的有效均衡解是动态演变的。面对国内产业要素在空间分布的调整以及相对态势的不同,区域合作如果要保持有效配置的均衡,要么必须调整产业要素配置的相互关系,要么必须调整生产函数的指数,即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水平与城市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郇  徐现祥 《经济地理》2006,26(4):581-584,604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针对我国地级城市经济增长出现的巨大差异,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采用Hall和Jone(1999)基于水平增长的人均产出分解,对我国188个地级城市200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发现全要素生产率较好地解释了我国地级城市人均产出的差异,相关系数达到0.839;然后从我国城市的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于城市的模仿与学习机会的角度,分析了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原因,提出通过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力度,发挥城市集聚规模效益,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云 《新经济》2015,(5):46
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与运行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保证城市化经济的均衡态发展。从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角度来看,“城市病”主要集中在“短缺型”和“过剩型”两个方面,而且这一缺陷有愈演愈烈趋势,造成城市化经济背景下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态势。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金融经济力的调整上下功夫,促使其由非均衡发展态势转向良性的均衡发展模式。这一转变不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规范化运转,同时也将成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依法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作用逐渐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同时整合到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框架之中。模型的结论显示,作为重要分散力量的城市内部通勤成本和作为重要集聚力量的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都对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引入这两个因素使得模型更加接近经济现实。此外,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引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后,即使运输成本为零,经济活动完全集聚在某一地区也可能是稳定均衡;同时,城市内部通勤成本确实会降低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模一直是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究竟什么规模的城市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文章从城市化过程中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入手对城市规模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为城市发展战略中城市规模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当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达到均衡的时候,城市规模也达到均衡。技术和城市地价会对均衡的城市规模产生影响,其影响方向经过比较静态分析之后,得出两个结论:技术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是反向的;城市房价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文章利用北京市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两个结论,并针对这两个结论给出简单的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18.
牛品一  陆玉麒  彭倩 《经济地理》2012,32(11):27-33
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估算1993—2009年江苏省各县市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苏北地区生产效率最低;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苏南下降幅度最小,苏北下降幅度最大;苏南地区生产效率较为均衡,苏中、苏北地区内部差距逐渐增大。②城市化率、GDP中第二产业比重、出口与GDP之比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作用,而政府干预程度与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③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逐步增加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贡献的。④通过对TFP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联合对比把各县市分为四种类型。全要素生产率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及差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无疑是经济集聚最重要的因素.在企业生产函数中引入外部效应参数,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整合到模型框架中,使模型更加接近现实.本文模型的函数解析与数值模拟表明,劳动力流动引致前后向联系与循环累积效应的“金融外部性”和马歇尔外部性,对于经济集聚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但随着城市人口大量集聚,企业生产负外部性、劳动力拥挤成本等分散力量会降低经济集聚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实现经济规模的重要性逐渐显示出来。在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生活中,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趋同化,企业规模的小型化带来了投资效益低、生产和管理水平落后、技术结构的低度化、企业经济效益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我国企业规模经济,保证企业在经济规模范围内组织生产,已经成为90年代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经济规模(EconomicalScaie),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产品生产单位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生产规模。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是指某生产系统或经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