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津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2002-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情况,并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水平、人口密度、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水平、政策、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对土地利用度的影响状况,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11个反映服务业竞争力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GIS技术,利用PASW.Statistics.v18软件对海西经济区20个地级市2008年的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空间特征作出综合评价。海西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差距大。厦门地区和福州地区是沿海服务业竞争力的两大高值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优化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等是驱动海西经济区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子通过影响产业结构状况,引导不同的区域政策,影响各地区的服务业竞争力。服务业内部结构状况通过各服务行业产生不同的附加值,影响服务业竞争力的空间特征。城市化水平因子通过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城市吸引创意阶层介入的能力,影响海西经济区内服务业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呼和浩特市12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影响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吸引外资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建设用地增加扣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耕地变化的趋势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土地利用,造成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耕地的变化和利用状况。文章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总人口、房地产投资、城市化水平、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与湖南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变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又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分析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利用数量的变化状况,并根据模型预测了2010—2030年湖南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耕地的政策选择是控制人口增长、适时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效应、提高农业用地效益等。  相似文献   

5.
云南耕地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利用1986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变化遥感调查数据和2005、2007两期云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来分析云南耕地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耕地有从地面坡度≤8°的坝区和从地面坡度≥25°的陡坡地向地面坡度为8-25°的中缓坡地转移的趋势;影响不同坡度的耕地变化的因子虽不一致,但主要因素是政策及政府行为、经济水平(工农总产值和GDP)、人口变化、农业从业人口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相似文献   

6.
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GIS及ENVI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回归分析方法,将2003、2006、2009及2013年TM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等指标对长沙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3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减幅减小,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幅增大,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移较多,且在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长沙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与土地利用变化量的大小在数量上存在着明显的线性相关,快速城市化将导致农用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及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着正反馈关系。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城市空间初期蔓延阶段、城市空间加速扩张阶段和城市空间急速膨胀阶段。  相似文献   

7.
综合分析荥阳市2003—2010年土地综合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荥阳市近八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11个自然及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18.0软件进行典型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荥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经济指标、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3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今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辽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测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以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辽宁省为样本,选取2000和2009年辽宁省14个地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和相关指标,对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进行了系统测评.结果表明,在辽宁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现状不理想,尤其是工业用地结构效率低于农业用地结构效率.在分析影响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设计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鹰  文先明  郭娴 《经济地理》2006,26(6):1042-1046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与地区不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影响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从湖南城市化发展进程出发,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用地结构、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勇  黄猛 《经济地理》2005,25(3):298-301
通过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在区位、交通和经济上的关联分析,以及长江经济带对中部地区发展格局、区域功能、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依托长江经济带开发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该区域口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系统提出了该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东北东部边境口岸较多、口岸经济发展无序及缺乏全局性规划的具体现状,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口岸经济发展中各边境口岸的层次定位及其腹地问题,将东部边境口岸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个层次,并对其口岸功能进行定位,以为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设立国内货币需求模型,并基于间接测算法和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选取1992-2003年的季度数据估测2004-2014年季度人民币境外存量,以此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分析法等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对我国现有的国际收支结构、经济规模、实际汇率及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上述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我国经济规模扩大、经常项目顺差和人民币稳步升值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发展国民经济及维持人民币币值坚挺的同时,合理调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刘春霞 《经济地理》2006,26(5):742-747
产业空间集聚研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依赖于对产业地理分布状况的准确测度。产业空间分布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因此发展了多种产业地理集中测度方法。传统的Herfindahl指数、区位Gini系数是衡量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最为常用的方法。近年来新发展的E—G指数、M—S指数、L函数、D函数、M函数是对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和提高,极大促进了产业地理集中研究的发展。上述方法可以分成两类:单一地理尺度方法和基于距离的多空间尺度方法。不同的方法各有成功和不足之处。文章对已有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以促进对这些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长顺 《经济地理》2001,21(2):129-134
本文对如何开发西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战略构想。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开发开放,培养南昆经济带,新调两个经济特区等,其目的的是在中西部地区界定优势区位和增长极(点)区域。笔者在政策设计上提出“超特区”模式,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君德 《经济地理》2006,26(1):3-5,10
文章对中国政区制度变革进行了简要回顾与反思,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为指导,就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提出了见解。认为减少层次、合理幅度、规范功能是我国政区改革的总方向;中国的政区制度应当回归《宪法》确立的省县主体结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城市政区新模式与新的城市制度体系是近期政区改革的重点;当前要严防出现新一轮的“扩区热”。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世泰  孙峰华 《经济地理》2006,26(5):815-818
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断趋于多元化。文章分析了其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以此来研究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建立动力系统结构模型,并以烟台市为例作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动力机制提出了我国农村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金融自由化通过如下机制影响农民相对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金融服务、金融发展和金融危机。转轨经济的特殊性使上述4个渠道都使农民相对收入增长受到不利影响。经济增长的再分配效应是不确定的。在转轨过程中,国有经济和国有银行从农村地区大规模撤退,减少了农民的金融机会和金融服务。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农民分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外部性的难度提高。金融危机的再分配效应更是不利于农民。综合效应是,伴随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农民金融机会集合变窄,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扩大。  相似文献   

20.
西部矿业开发应对WTO挑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殿发 《经济地理》2003,23(1):28-32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面临的供需矛盾和西部矿业开发态势,提出了西部矿业应对WTO严峻挑战的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矿业开发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由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的开发战略;应着手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供应体系,实行双向式的发展战略,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分工中重新定位;在矿产品贸易方面要进行经济战略及结构调整,改变过去以“低出养高进”的模式,要执行以“高出养低进”的矿产品外贸的战略方针;认真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加大我国矿业企业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加大矿业资本市场的引资、融资力度,调整矿业资本输入和输出的适当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