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口退税与国民福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福祉的高低是判断一国国民幸福与否的重要维度。站在经济学视角,竞争的市场、降低的价格和增加的消费不失为一个三位一体的研判标准。而退税水平的不断爬升降低了一国国民福祉,取消出口退税至少在理论上可以使国民福祉获得稳定性的增加。因为,一个统一的、竞争的市场才是对国民或消费者负责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价格降低;同时,将出口货物转化为国内消费,可以提高消费质量,进而增进国民福祉。  相似文献   

2.
国民幸福总值(GNH)的启示与国民幸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将微观幸福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考量,是一种创新性研究.不丹等国整体人文发展情况与GDP增长的逆态势以及诸多著名学者均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说明国民幸福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GNH理论的研究,指出NHI较之GNH衡量国民幸福更为恰当,并提出构建以NHI为核心的多维度国民幸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杨放 《财经问题研究》2007,(10):96-96,F0003
时下,"国民幸福与快乐"是学术界广为讨论的一个时髦话题.<光明日报>经济理论版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发表了10多篇此类论文,且与浙江财经学院等联合举办了"经济社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与国民幸福快乐"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共同发表了"国民幸福与快乐全国学术研讨会杭州宣言",指出,国民幸福与快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在能够满足国民幸福快乐终极价值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食物、居所、金钱、荣誉等都是实现人们幸福快乐的手段,并非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幸福感并未有明显提升。本文选择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四个基本因素构建了准国民幸福指数来代替国民幸福指数,并在HP滤波基础上建立ARMA模型,对中国国民幸福指数进行波动分析。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得出了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偏低,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我国国民幸福指数较为稳定;人民的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张雪梅 《经济论坛》2007,(16):51-52,77
过去经济学常常研究的是效用概念,然而现在人们认为效用应该从幸福的角度赋予新的内容,形成了幸福(也称主观福祉)经济学,对"幸福的概念和衡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与国民幸福快乐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实现国民幸福与快乐的必要手段,国民幸福与快乐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和精神动力。处理好它们间这种辩证关系,对于国家确立"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改善民生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政府公共政策转变,对于国民增强"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幸福之源"的观念,对于在新时期寻找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人的精神原因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备方针.中部与基本法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不丹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不丹根据自己的特色建立了国民幸福总值,走上追求幸福的发展模式。中国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也有三十多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问题。邻国不丹追求幸福的发展模式也许可以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中国可以吸收有利于中国的、可用于中国的经验,让中国国民幸福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快乐经济学"的讨论中,有些学者对幸福快乐的理解,较集中于消费领域以及人在消费中的主观感受。该文主张把讨论纳入以经济为核心的轨道,视经济活动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幸福快乐的客观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程度为测量幸福快乐的客观标志。我国目前劳动的外在强制性依然存在,总体生产力水平偏低,对规律的认识掌握还不充分,旧式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地位差别还很严重。为此,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民目前的幸福快乐程度,从各方面不懈努力,自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幸福快乐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政府职能目标、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功能及其模式实现,科学地定位政府职能,以期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社会和谐、国民幸福.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与幸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包容性增长不是一种纯粹经济发展理念或模式,它还关涉到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和谐”、“共享”(包括发展共享、结果共享、权利共享和机会共享)、“公平”和“科学发展”等幸福伦理关怀。那种非纯粹追求经济性质的“包容性”与国民幸福感的“多维性”是相一致的,不仅创造了国民幸福感的政治条件(如机会、公共产品与服务获得以及安全保障等多维平等),而且还提供了国民幸福感的经济条件和心理条件,并向外界传递一种“让人民过上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区域协调内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松 《经济经纬》2008,13(1):70-72
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强的非均衡依赖性,或者说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区域协调的本质是在产业关联紧密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达到市场机会公平的过程.非均衡发展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无论非均衡发展效应的好坏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还是哪一方面的作用,任何忽视区域协调内涵问题,而直接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措施,最终可能导致更坏的结果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区域发展差距呈现显著的多维特性,本文从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社会发展差距、知识发展差距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和大部分社会发展指标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是经济发展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大,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本届政府的重要发展思路和施政特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统一的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实施知识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公共财政学、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空间因素,分析了2000-2010年亲贫式支出对国民幸福水平的省际影响。研究发现: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存在;本地区每增加1%亲贫式支出会带动国民幸福指数提升范围大致在02%~1%之间,邻近地区国民幸福指数提高1%会带动本地区国民幸福指数提升07%左右;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效果优于最小二乘估计效果,空间滞后模型优于空间误差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能够提供我国各省市亲贫式支出与国民幸福指数集聚、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部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徐亚娜 《经济师》2010,(9):30-30,44
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为衡量经济状况提供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尺度,但是从国民幸福这一最终价值目标的角度来看,它却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国民幸福总值弥补了传统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不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坐标。文章介绍了国民幸福指数这一概念,并对在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引入GNH的必要性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与国民幸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目的、是本质、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手段、是主题、是中心、是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国民幸福度",在实际工作中稳健提升"国民幸福度"。"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的幸福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全民的、世世代代的幸福最大化";"幸福最大化"的中国传统路径应该向现代路径转换;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应该落实在"国民幸福度"的最大实现上。  相似文献   

17.
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繁荣进步,促进国民生活幸福指数极大提高的一项基本决策.本文从国家新区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家级新区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深刻的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现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多元化的探索,构建都市区为建立永久性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框架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在分析我国都市区整体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长三角地区都市区演化的基本特点和典型城市在构建都市区方面的探索,重点介绍了长三角北翼城市扬州构建都市区的实践,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新 《经济导刊》2011,(1):56-5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其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企业本身,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实力和国民福祉都举足轻重。经历过2008年的后危机时代,民企的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决定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