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21,41(3):16-27
城市创新地理主要研究城市创新的发生以及发展的机制与空间规律。近年来,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研究取得多方面的进展:(1)在西方创业城市化、高科技城市化等概念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城市现代发展与景观更具解释力的基于创新的城市化(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等概念;(2)研究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的空间规律,对不同尺度的城市创新空间如高新技术园区、创新城区等的创新生态以及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独特性进行分析;(3)对传统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在新知识经济时代的空间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证实中央智力区、创新城区已在中国城市中出现,并指出"创新流"对城市空间可能产生的影响;(4)揭示中国城市创新体系的时空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城市创新的联系特征;(5)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创意职能,对中国城市创新职能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然而,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且中国各城市创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创新地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城市创新形成的机理、城市创新创业的个性特征、中央智力区的形成机制、城市创新联系与职能的研究方法等。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地理亟需探索多尺度的中国城市创新机理和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的理论及独特性;进一步研究知识经济下城市创新空间结构及重构规律;城市创新创意职能理论及与城市规划关系,以及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以建立完善的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理论体系,推动中国城市创新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业的资源可持续属性,使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有别于其他类型资源枯竭城市。文章描述了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地理空间分布格局,从生态功能约束、地理区位障碍、工业化城市化空间缺乏、社会发展成本高昂和体制机制约束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其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进一步,针对转型面临的困境与障碍,从建立林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实体工业经济和优化林区人口布局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机制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折线法的“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苏省为例,提出地理折线法的原理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倒位序法计算得到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值,据此绘制地理折线,在GIS平台下实现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的趋势分析、结点分析、局域分析,提出区域发展的趋势战略、结点战略,通过凸点、凹点、平点的合理连接,获得江苏省5条主干发展线和2条辅助发展线,构成江苏省"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凌金华 《新经济》2022,(4):64-66
江南文化是长三角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而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当代"江南"版图,需要对江南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即打造"新江南文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八方合力和经济活力.在构建"新江南文化"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壁垒问题,那么增强文化认同、尊重个性风格,创新机制平台、携手加强研究,厚植文化根基、塑造文化精...  相似文献   

6.
正无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吴文化扬长避短,在扬弃中不断嬗变提升,逐渐形成了"尚德向善"、"灵动智慧"、"开放包容"、"义利兼顾"、"开拓进取"、"刚柔相济"等人无我有或人有我强的区域文化内涵与特色,极大地促进了吴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支撑了城市社会的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各个层面),既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动力,也为城市个性品质魅力的彰显、打造城市品牌提供了历久  相似文献   

7.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国家依托一定地理空间通过长时间生产和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要素分布状态。本报告分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现状与问题,探索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即集中发展,多极化协同集聚;集约发展,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人口与GDP相匹配,产业集中和人口集中相同步;因地制宜,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点、线、面耦合,构建"城市群—发展轴—经济区"区域空间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发展轴、发展城市群、培育增长极、构建经济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粮食能源和生态安全保障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区域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近海交通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历史地看连云港,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连云港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进入新时期,积极融入江苏沿海开发发展战略,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为连云港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海洋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文化发展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9.
大湄公河次区域作为亚洲少数待开发地区之一,其城市发展足迹与城市空间结构独具特色。在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以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性重点探讨次区域五国城市结构与模式的成因。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化发展缓慢、首位城市极化严重、区域城市发展失衡、过度城市化与虚假城市化并存等一系列问题,是由于西方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意图与次区域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地方文化等因素相整合与碰撞后,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1概况 长株潭"3+5"城市群位于我国巾南部的湖南省东北部,临近武汉城市群.其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是湖南省的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商业、金融的核心区域,被称为湖南的"金三角".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从地理上讲,这三城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彼此相距不足50公里.以这三个核心城市为中心,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五市,形成"3+5"城市群.  相似文献   

11.
大连城市旅游形象的CIS战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谷成  郭强 《经济地理》2001,21(4):509-512
注重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是当今城市建设中极受注目的课题。本文在企业CIS系统的引申下提出城市CIS战略模式,在分析了形象定位的支持系统和影响系统之后从文化特质,旅游功能,市场定位入手,提出塑造旅游城市形象的CIS系统内核,即文化识别(CI),功能识别(FI),市场识别(MI)。借助对大连城市形象的认知调查思考如何以创意性思维塑大连个性化旅游城市形象,提出了大连在突出化都市旅游形象,滨海区旅游形象方面表现个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的实现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低碳城市正在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新亮点。首先分析了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意义;其次,构建了低碳城市的实现机制,从城市规划、城市投资生产到城市生活消费等方面分阶段设计其实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投资主体配合、市民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低碳排放目标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夏学英 《经济地理》2002,22(5):620-623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城市形象建设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改善投资软环境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且是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形象策划、定位、行销的旅游导向性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使城市形象更好地发挥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城市城市形象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世河  章锦河  王浩 《经济地理》2008,28(1):142-146,166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章在提出城乡旅游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特征、要求、制度创新及城乡旅游互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关注与研究,推动城乡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云刚 《经济地理》2002,22(5):594-597
本文通过对东北区资源型城市-伊春市的发展状态的分析,揭示了伊春正在走向衰退的现状,并指出国家发展政策的转变、城市本身的体制和机制的滞后、资源、区位和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是造成伊春发展衰退的主要原因。基于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分解林业企业、发展森林生态经济、拓宽就业渠道、营造城市投资环境等促进伊春城市转型的调控对策。本文通过对伊春的个案分析,借以丰富东北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栋  白光润  车婷婷 《经济地理》2004,24(6):801-805
大中型零售业在我国大城市中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尤其是外资的大中型零售企业更是给内资的零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反观在中等城市,尤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等城市,大中型零售商业的发展较为迟缓,然而零售业在中等城市却蕴藏广阔的市场和商机。文章选择了山西省临汾市的零售市场和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定规模的人口密度是大中型零售业进入中等城市的基本条件,而区位因素、距离因子、消费者行为等方面成为影响大中型零售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志宪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
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江苏省的城市化出现了苏南、苏中及苏北之间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化水平、城市现代化、城市地域特征等诸方面。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因此三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完善的交通通信网络、良好的互通基础、密集而等级分明的城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沿江城市带的构建成为可能,沿江城市带的建设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以长沙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迪云  夏艳玲  李若梅 《经济地理》2007,27(6):1059-1062
近年来,城市旅游和城市文化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各界的关注.文章以中部名城长沙为例,研究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及其相互关系的具体形态、当前状况、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协调长沙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外城乡空间结合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在把握科学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梳理出该领域研究的系统化、生态化走向,从而为我国城乡空间整体规划的探索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臧淑英  李丹  韩冬冰 《经济地理》2006,26(1):78-82,105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利用,资源型城市大都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伊春市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发展困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资源型城市伊春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得出此地区尚未出现生态赤字,但对它的转型却迫在眉睫,据此提出了伊春市应向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转型的思路及实现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