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寅安 《经济论坛》2010,(9):109-111
本文对2007年浙江省42个产品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进行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后认为,浙江省物流业已成为基础产业,但还不是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的税收收入效应,不仅体现为不同产业直接的税收贡献差异,还包括产业间相互关联而带动的税收收入。对某些产业而言,产业关联带动的税收收入甚至高于产业自身直接的税收贡献。因此,本文从产业关联视角出发,探索产业税收波及效应的传导激励,并结合福建省产业结构测算各产业通过相互带动而产生的地税波及效应,以及因产业关联程度不足而可能存在的波及泄漏效应,从而提出强化波及和减少泄漏的产业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关联梯度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场理论的相关方法,建立了产业关联分析的梯度场模型,提出产出梯度、波及效应梯度、感应度梯度、影响力梯度等新概念,并给出了其理论意义和计算公式,从而为了解各产业在产业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及其变化提供了简便的量化分析方法。结合江苏产业系统的实例,预测了江苏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胡瑞冬 《经济师》2012,(7):221-222,225
黑龙江作为煤炭资源大省面临着资源转型的决策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黑龙江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协助决策者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文章以2007年黑龙江省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用多个指标对旅游业进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波及效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旅游业与交通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产业形成了一个循环的产业链条,旅游业对这些产业的推动和拉动作用明显,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为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虽然物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业界的共识,但是对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及波及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见。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和纵向比较分析方法,采用2002年和2007年黑龙江省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对黑龙江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关系及波及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给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王晶  王艺 《经济论坛》2022,(11):56-64
会展业通过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等活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其联动能力强,关联水平高,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对应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会展业由简单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转向生态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会展是市场规律,也是会展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基于我国2018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绿色发展视角下会展产业的关联和波及效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绿色发展视角下会展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前向关联度较高,与服务产业的后向关联度较高;从产业波及视角来看,会展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能够产生联动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促进会展产业绿色化发展相关建议,以期借助其影响和辐射作用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永仕  王健 《技术经济》2011,30(9):70-74
在界定流通产业范围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将流通产业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作为国民经济的第四部门;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流通产业与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及其波及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福建省流通产业的依存度、直接关联效应、完全需要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及生产诱发系数。认为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都有较强的关联,能有效带动福建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有望成为福建省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8.
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研究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的基本内涵,提出国防科技工业的六大产业特点;利用“投入———产出”关系模型和“大道定理”,分析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关联结构,提出改善产业结构即合理的技术创新;最后从政策、企业角度研究合理提高技术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测算分析河南省产品净出口对全省经济的影响情况。全省产品出口对省内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是太大。在所有出口的行业中,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度较强,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出口产品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度较弱。  相似文献   

10.
刘琪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56(1):120-122,127
本文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分析了山西省2002年产业关联特征,并与1997年山西产业关联和2002年全国产业关联特征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是:山西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等传统重工业部门依然是双高产业;通用、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同时,交通运输及仓储、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等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1.
朱华晟  王缉慈 《经济地理》2002,22(4):385-389,393
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现象受到了区域研究学界、商界和公共政策决策者的重视。本文从产业联系的视角,首先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后产业联系在内容及空间上的变化趋势,然后重点论述了在新时期的产业群内,影响企业地方联系强度的主要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剖析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的地方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集聚和物流发展状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从经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的有关机理,通过我国浙江这样典型省份的区域物流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物流联动经济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其他产业联动发展模型,提出企业微观层面与经济空间宏观层面的区域物流协同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以期为区域物流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产业地域联动的测度方法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地域联动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文章在阐述产业地域联动内涵的基础上,对其测度方法进行了讨论,并以苏北、苏中、苏南为代表,定量分析了近年来三大区域产业联动的实际状况,据此提出了加快产业地域联动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年代,并建立了动态比较的计量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该省各市州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动态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总体上呈明显的非均衡上升趋势;转换能力的增长幅度变化大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不规则的"U"型形式;全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绝对差异呈反"S"状扩大态势,相对差异则表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提出了旅游产业组织的概念体系,并以河南省渑池县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旅游产业组织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品营销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追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效益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在湖南省工业用地现状与增长趋势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湖南省工业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提出应建立城镇低效工业用地使用权流转置换制度,向土地经济效益较低的丘陵岗地争取工业用地发展空间,引导工业用地向丘陵岗地拓展,促使工业用地不断提高其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和效益,是有效缓解湖南省工业用地增长压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河南省碳排放分解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IPCC提出的计算方法,根据1978到2008年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碳排放变化趋势,并根据河南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数和能源结构数据分析了其对碳排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河南省碳排放量与GDP和能源消费保持着高相关和消长异步的特性,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而高能耗行业排碳量又占到工业的90%;从能源来看,煤炭是碳排放的主体。针对碳排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特点,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能源结构演进、发展低碳技术、开发新能源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刘恒江  陈继祥 《经济地理》2005,25(5):607-611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其包含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内源动力机制将产业集群中包含的本地根植性蕴涵丰富的要素(资源)转化为内生优势;外源动力机制分为政府行为、外部竞争环境等,其作用带来产业集群的外部优势。以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其作用规律研究为基础,产业集群内部治理与集群政策相结合的“从下到上”思路,是有利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曹休宁 《经济地理》2004,24(4):440-443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的优势明显。为进一步促进河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分析河南旅游开发的区域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建设河南区域旅游网络和积极开拓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实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与综合开发,是未来河南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