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誉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极其珍稀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湖南省西部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观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等级优良、旅游功能丰富、旅游品牌潜力大、旅游市场区位优越等特点,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区.本文在客观审视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旅游开发方略:明确指导思想,科学安排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确立开发模式,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浅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弘欢  杨杰 《时代经贸》2007,5(5X):96-97,99
本文分析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时代背景、以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则是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了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促进了保护和传承发展。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形式。并在大保护概念的前提下,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共同点,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雪 《经济论坛》2010,(11):124-126
世界范围内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危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势所趋,旅游开发也成为保护的一种途径。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价值大,可以进行旅游开发。本文在系统考察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相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时代背景、以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郭利峰 《经济论坛》2012,(8):126-127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上居少数民族前列,是蒙古族宝贵的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从保护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提出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的价值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屈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研究屈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有利于彰显屈原精神,保护和传承屈原文化,发展屈原文化源地的经济和文化。目前,屈原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屈原文化的非物质特性造成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和民间认同不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物化-活化-地方化-品牌化”的路径,对旅游空间、旅游活动、旅游商品等进行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9.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者期望通过自身对旅游活动的深入参与和互动而得到难忘的旅游体验。近年来,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尚存在着单纯静态展示、忽视游客体验等不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以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为目标,设计出能为消费者提供难忘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0.
如能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将口头传统、民间艺术、民俗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和发展与旅游开发互动,是提升浙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其价值已形成一股热潮.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或破坏.因此,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其选择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精神层面,但是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过于重视其文化生产的层次而忽略了观念层次。文章提出了精神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了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并以安仁古镇为例分析了如何保护与利用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梳理武威市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理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游客对非遗旅游资源的偏好,进而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实现武威市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化有效策略。期望将武威丰厚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祥 《生产力研究》2003,(1):205-206,221
通过对西部旅游业开发的优劣势以及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简析 ,指出西部旅游业开发中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或者间接资源,通过实现特定地方(民族)的特色文化--特色经济同一,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邓小艳  刘英 《经济地理》2012,32(9):156-160,171
在符号消费背景下,符号化运作是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在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符号内涵解读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号化运作的模式。符号化运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三个方面。六个步骤即调查了解遗产旅游者的符号价值→挖掘遗产旅游地的符号价值→耦合旅游者和旅游地的符号价值→选择合适载体展示符号价值→选择合适媒介传播符号价值→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符号互动;三个方面即符号生产、符号营销、符号消费。从长远来看,这一符号化运作过程又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选择典型案例地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符号化运作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可为其他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慈斌 《经济问题》2012,(6):115-118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增长潜力,并最终引起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和质量增长。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基础,而旅游业具有典型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波及效应明显的经济特征,可有效助推中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在阐述旅游业发展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