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年之后,大理的房地产市场骤然升温,房价急升,项目放量,房价已经上涨一倍多,在"国十条"的大背景下,大理房价不仅没有下跌,更是量价齐升,昆明、省外开发商纷纷杀入大理,而且大多定位高端.由于大理房地产开发起步晚,基础薄弱,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善和解决.通过调查,本文对大理房地产近期开发情况、供给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归纳为社会地位排名的竞赛,并运用竞赛成功函数(CSF)构建了消费者之间的地位竞赛模型,由浅入深,先分析最基本的两人竞赛的情形,然后再分析多人竞赛。通过均衡分析,考察了奢侈品消费量与地位奖酬、外生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拓展分析了征收奢侈品消费税的作用。此外,文章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地位竞赛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文章从"竞赛管制"的角度提出,政策制定的核心应当集中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奢侈品及"贵族"精神,提升奢侈品消费的理念和境界。  相似文献   

3.
七月流火,与持续高温相应的是房价的飙升。在过去的一年之中,房地产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由2008年商品房“量价齐跌”、土地流拍,到2009年二季度商品房“量价齐升”,出现了地王再现的大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审计悖论"现象入手,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并揭示问题的症结,从而改进和完善制度安排,求得"审计悖论"的纳什均衡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统计资料发现,2003—2012年中国粮食连续增产9年,却未致粮农产粮总收益下降,这与经济学中的丰收悖论是相反的。原因在于非粮价因素的影响,它导致需求曲线相对位置移动幅度超过了供给曲线的移动,粮价因此上升。需求缺乏价格弹性是丰收悖论发生的必要条件,另一必要条件是与供给曲线相比,需求曲线位置移动的幅度较小。政府采取的四项补贴政策,遏制了丰收悖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赵磊 《时代经贸》2010,(18):73-74
2005年之后,大理的房地产市场骤然升温,房价急升,项目放量,房价已经上涨一倍多,在“国十条”的大背景下,大理房价不仅没有下跌,更是量价齐升,昆明、省外开发商纷纷杀入大理,而且大多定位高端。由于大理房地产开发起步晚,基础薄弱,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善和解决。通过调查,本文对大理房地产近期开发情况、供给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吴建军  汪婵 《经济师》2007,(1):27-28
文章运用经济学的弹性理论对影响息税前利润的各个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并将经济学的需求弹性理论、财务管理上的盈亏平衡点和固定资产的构成比例与经营杠杆相结合,深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为总体把握企业运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谢长艳 《经济》2012,(7):102-103
"冷总是做技术出身,非常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他一直认为踏踏实实做好奶粉质量是最重要的."这是飞鹤乳业员工对冷友斌的评价.在此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奶粉业困局"话题,冷友斌确实有着很多切身感受.自三聚氰胺乳业危机后,国人对国产奶粉的认可度急剧下降,这使得洋奶粉在中国市场急剧扩张,量价齐升如入无人之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民币价值出现了与"一价定律"或"购买力平价"理论相违背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存的现象,也即人民币价值悖论。国内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主要通过区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对人民币价值悖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中,理论分析方面主要集中于人民币价值悖论的原因、影响及破解对策上,实证方面则集中于人民币内外价值关系的检验。并对从广义交换汇率的全新视角审视人民币价值悖论问题的(央行双价值)广义交换汇率模型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0.
宪政经济学的国家观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小卫 《财经研究》2005,31(3):79-90
在经济学世界里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文章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观念的检讨,重点从宪政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家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有可能成为经济衰退的根源.政府与市场之间并非是简单的互补或互替关系,宪政秩序是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平衡机制,也是"国家悖论"的制度之解.  相似文献   

11.
张翠梅  朱伟松 《经济研究导刊》2007,(8):196-196,F0003
黄宗智在《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文中,通过列举没有发展的商品化,分散的自然经济与整合的市场,没有公民权利发展的公众领域扩张以及没有自由主义的规范主义法制等悖论现象的存在,指出中国和西方目前的学术研究都存在普遍的规范认识危机,并试图以过密化理论来解释没有发展的商品化这一现象的存在,以说明我们可以以悖论现象的研究为突破口,来解释悖论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从而打破"规范认识"之普遍真理的神话,以实现对现有理论范式的突破.在该文中,他运用微观实证研究--地方史等具体史料的使用和不同朝代或不同地区的比较、综合经济学、法学、史学等学科知识,独辟悖论视角,对目前的理论研究进行批判性反思和独特的图景构想,表达了对中国的近现代化问题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2.
区域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反映了自然资源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指出了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反而落后这一"资源悖论"现象.通过对资源悖论的解释,作者提出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想应当充分利用其禀赋优势,必须疏通资源要素向财富现实的转化环节,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社会经济资源,从而进一步消除"资源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13.
于洋 《商周刊》2013,(3):58-60
2012年,楼市“寒冬之年”。二手房市场更是在悲观中徘徊。很多中小型中介公司陷入困境,不是闭门歇业就是被兼并收购。然而2012年末的各地二手房市场却捷报频传。“量价齐升”也从前期一线城市的零星现象,逐渐演变为接力状态,强劲的“翘尾”行情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的2013,是否“翘尾”仍在?记者通过探询多家知名二手房机构,试图揭开此中真相。  相似文献   

14.
本文搜集了1998年一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全国时序数据,对住房消费与收入、利率、失业率、房价等经济基本面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用EG两步法证实了房地产市场中特有的量价齐升现象,这主要归因于房价的强烈上涨预期改变了居民住房消费行为。随后进一步证实了住房消费与包括收入、利率、房价在内的整个经济基本面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认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还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在影响住房消费的经济基本面因素中,收入对住房消费的贡献率是越来越大的,而利率和房价的贡献是越来越小的。  相似文献   

15.
马丽  蔡超 《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20-221
运用山东省鲁东地区、鲁西地区、鲁北地区以及鲁南地区的各县市区2009—2010年经济指标数据,对山东省保险需求收入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保险产品是奢侈品。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缩短城乡收入差距,减少赔付率,才能增加保费收入,拉动保险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增长。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经验重构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是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该模型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角度分析企业出口的决定因素,得到企业拥有高生产率是保证其出口的重要条件,从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内销企业的结论。不过,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却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未必高于内销企业,甚至低于内销企业,即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目前,对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验分析,并没有提出一个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理论模型。文章从扩展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角度,建立了一个旨在解释"生产率悖论"的数理模型。尽管该模型对"生产率悖论"具有解释作用,但是并没有否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作用。文章进一步使用较新的LP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并运用统计法检验了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大部分行业不存在"生产率悖论"。总之,文章研究认为生产率只是企业出口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也重新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文章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做出自己的理解。利用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解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成因,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使农村人才流向城镇,同时由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特点,造成部分农村出现"空心化"。然后分析了农村"空心化"存在的危害,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表现为重股票融资,轻债务融资,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揭示的“融资优序”相反,这种现象被称为“融资偏好悖论”。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融资偏好悖论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修正融资偏好悖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国篮球运动员更改年龄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收集,并应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篮球运动员更改年龄的现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以期找到产生这一现象的经济原因并杜绝或减少这一现象的再次发生,为中国篮球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最终促进和提高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卡拉利给经济学贴上"沉闷的科学"的标签,因为经济学看起来令人厌烦,提不起兴趣,文献中充满"一方面,另一方面"。而经济学本身就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率地配置于多种需求和欲望的科学"。也就是说,选择无处不在。所以,不管对"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来说,经济学永远都存在"一方面"和"另一方面",文章就试图从这一角度对经济学原则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