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移动互联网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移动商务技术扩散起步阶段和起飞阶段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起步阶段,影响我国移动商务扩散的重要因素包括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在起飞阶段,影响我国移动商务扩散的重要因素包括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从不同因素的影响因子看,信息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教育和文化水对移动商务扩散影响的作用正在增强,而区域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程度正在减弱。因此,文章认为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和网络外部性会有效促进移动商务技术和应用的扩散。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人才是城市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资源,是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作为城市争夺人才的工具,被各个城市广泛采纳和使用。以16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寻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的动力因素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发现,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具有双重动力因素:在需求拉动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是影响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的主要因素;在压力推动因素中,行政指令、府际竞争和社会舆论显著影响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在政策扩散平稳增长期,双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于政策扩散过程,而在政策扩散加速和减速增长期,城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扩散动力因素存在差异;在东、中部地区,压力推动因素占据主导,而在西部地区,双重动力因素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本省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部分矩阵下对省际创新发展有负向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与外商投资均对区域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建议加强区域技术联系与资源共享,打破数字经济在区域间创新发展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资源精准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析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内涵和运行机理,构建了包括"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四维度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价了2012—2016年中国24个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与其综合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受创新要素、创新网络结构、创新国际化功能和创新生态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城市圈的辐射效应显著,大城市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带动提高了相邻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5,(12)
城市的创新能力目前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居民的创新意识和城市的创新环境对城市创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文章以山西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山西省11个地市的居民创新意识与创新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山西省居民的创新意识较好,但是在创新活动准备水平则略有不足,城市创新环境总体较好,但在城市知名度和企业发展水平方面居民认可度较低,而且山西省各地市创新环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关注工业用地相对成本对城市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基于2008—2016年216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相对成本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主要源于市场对住宅用地的投资投机性需求而引致的价格上涨,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对城市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则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引资竞争下形成的无差别低价供地策略,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对城市创新产生抑制作用。(2)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抑制城市创新;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住宅用地价格的上涨对城市创新反而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引入空间分析工具与模型,研究2009—2016年江苏省创新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江苏省城市创新格局刻有明显的经济地带性差异的烙印,呈"北—中—南"逐渐增强的态势。(2)创新能力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城市分布具有强经济依赖性,主要分布于经济基础较好的苏南城市,而创新能力中低水平以上的城市呈集聚分布态势。(3)Moran's I值表明,江苏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相关效应明显,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江苏省以低—低集聚区为主,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而长江南部对周围城市的创新带动效应并不明显,辐射作用有限。(4)经济水平、国际贸易水平、高等教育水平、金融水平、信息传播水平五个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2016年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发明专利授权量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分析我国城市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以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作为知识溢出的代理变量,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东部强于中西部、沿海强于内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区域差异较大,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增速最快;知识溢出是城市创新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创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断增强,但创新溢出效应的区域差距依然明显;研发投入对本市和周边城市的创新产出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本市有较大贡献,但对周边表现为显著负向溢出;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对城市创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效率是反映一个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状况和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2-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以各城市每年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被解释变量,利用Tobit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工资状况、外商投资水平、劳动者素质5个因素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受规模效率偏低的影响,京津冀城市群的综合技术效率不高,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不断增长,创新程度不断增强.同时还发现,政府支持、外商投资水平与城市创新效率是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者素质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以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设计专利申请表示高质量创新和低质量创新,采用PSM-DID方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高铁开通可以加快创新要素流动、优化创新环境,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并且这一作用以城市规模为主要因素,呈现出城市间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对大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激发了小城市的低质量创新;②高铁对信息传播并未因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减弱,科教支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随高铁开通而增加.高铁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路网密度低的城市需继续投建高铁设施;创新个体应充分利用高铁开通的溢出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国外集群与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焕峰 《经济地理》2004,24(6):738-742
空间邻近性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文章认为国外对集群与区域创新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知识外溢与区域创新活动;地方化学习能力与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衍生与扩散;区域创新系统构建与创新政策;区域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相似文献   

12.
长株潭一体化中的房地产业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庸萍  袁冬梅  刘建江 《经济地理》2007,27(3):438-440,446
房地产业自主创新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在长株潭一体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房地产业的自主创新主要包括精神创新、物质创新和体制创新三部分,其中以开发理念和文化创新为主的精神创新是核心,以建筑和科技创新为主的物质创新是基础,以管理和开发体制为主的体制创新是保障。长株潭房地产业的自主创新应从这三方面入手,并结合风俗习惯、市场结构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欣 《经济地理》2008,28(1):73-78
深圳是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文章分析了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阐述深圳经济发展的三大转变及深圳自主创新经历的三个"台阶",指出高科技园区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深圳区域创新体系有鲜明特色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与前景。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与乡镇企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理解和认识技术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论述了技术创新对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技术创新是新世纪全民族进步的驱动力;调整创新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和必然方向。指出,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应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形式主要有规模化的优质高效农业、专业化的加工业、多样化的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下,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是我国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创新发展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通过对三种创新模式在国内外实践的考察,可以看出,每种创新模式的成功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中部的实际特点,认为中部地区应选择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和扩散过程的一般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茂吉 《经济地理》1995,15(2):31-38
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发明,创新和扩散。与其相对应,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包括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和销售与服务三大部分。实现技术创新既可以本单位研究开发为主,也可以通过来自外部的技术转让(扩散)。技术创新具有许多经济特性,分析技术创新的形成及其扩散趋势的目的在于研究创新源及其扩散对区域技术经济结构转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汉欣 《经济地理》2006,26(4):551-556
文章首先综述新世纪国家高新区取得的新成就、新特点及增速回落的原因;接着,指出国家高新区在“二次创业”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之一。国家高新区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自主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阶段;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区域持续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维度全面思考,建立协同的创新发展策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应实施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建立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制度创新策略、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管理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中观经济的层面,探讨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必须是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于一体的集成创新,是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创新,探讨了高新区集成创新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低碳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低碳技术的创新,而且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低碳产业还将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低碳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可以从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构建低碳产业创新系统、扩大和提高低碳产品国内需求的规模和质量、推动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建立和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