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旅游具有综合性强、兼容性高的特征,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通过梳理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以山西省三个典型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为例,从以企业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社区主导的“城乡融合+休闲农业”振兴模式、政府主导的“特色开发+休闲农业”振兴模式等三种模式总结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山西省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浅析我国乡村旅游商品及其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使得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那么乡村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经营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商品的意义,再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并总结国内外乡村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和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商品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对以往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基于内生发展的视角,结合黄山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的开发案例,根据各乡村资源禀赋及开发现状,将其主导盈利模式归纳为4种类型,以此与反映旅游社区成长能力属性的内生式发展、公司化、土地产权流转3类开发模式相匹配,建立起一个盈利模式与开发模式相匹配的理论框架,旨在从更根本的环节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门票经济、旅游飞地和公地悲剧三大核心问题,为今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为典型的苏南模式乡村,集体经济发达,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近年来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从蒋巷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着手,了解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调查可知,蒋巷居民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基础较好,积极性也较高,但缺乏政策引导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苏南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式与内容,提出:可通过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的建设及其示范效应充分调动农民开发"农家乐"旅游的积极性;加快旅游新项目建设,吸引村民参与相关工作;鼓励村民参与娱乐、交通、购物设施的建设。以期为同类型村镇的社区参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旅游是继乡村社区、古村落社区旅游之后的又一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新型城市旅游产品,城市社区旅游是中国城市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本文以上海、杭州和绍兴为例,通过对这三大城市旅游开发条件的比较,提出适合各城市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阐明乡村旅游开发的双重影响基础上,认为生态文明是解决其负面影响的唯一途径。结合生态文明的内涵,从战略的指导思想、基础、方向、途径和关键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有的生态文明战略。  相似文献   

7.
社区居民参与湘西州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湘西州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社区居民参与问题已成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湘西州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村寨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存在加快发展的历史和社会需求机遇与发展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扬长避短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与基础平台;其次要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特别是要保护少数民族村寨原生态环境和民俗民风等人文资源,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平台;第三要扬长避短,进一步创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搭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和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逐步兴起的乡村旅游对于完成这一任务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由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点入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有效性,最后指出了实际操作当中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曹扬   《重庆商学院学报》2010,20(1):74-78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都是围绕城镇居民做文章,农民的需求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而农民市场的潜力巨大,农民也具有体验乡村旅游的动机,加上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备,为乡村旅游开发农民市场提供了条件。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大宣传,扩大乡村旅游在农村的影响;要开发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产品,如以观摩考察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具有农村题材的影视旅游产品;要构建完善的交流平台,促成各方的共同参与共赢。  相似文献   

11.
阳朔遇龙河旅游景区凭借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政府政策扶持,发展了一种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模式。文章通过梳理遇龙河景区旅游发展相关文献,并进行实地调查,概括出遇龙河景区乡村旅游发展四个不同时期,分别是少量个体参与期、多元参与期、大规模无序参与期和统一有序参与期;总结每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归纳得出遇龙河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政府+公司+农户",并对该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区赋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陈奎 《企业家天地》2007,(4):121-122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国家旅游局提出了“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的主题,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从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二十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资源开发中的RMP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长沙偏远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前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偏远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湘西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比较优势,其发展应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一方面,要创新乡村旅游,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经营、农户加盟”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探索乡村旅游与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的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乡村旅游的需求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市场及开发进行了研究。在文章中不但指出了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是城市居民,而且对客源市场进行了细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对乡村“意象”的追寻是旅游者对乡村最重要的需求,发现和营造乡村之美是乡村旅游产品产生的源泉。本文还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些模式,并论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从农家乐旅游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家庭旅馆之间所异同,农家乐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利益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经营集约化、管理规范化、产品特点化、收益多元化、市场国际化和建设生态化将是未来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合肥市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取得了一些成绩,乡村旅游已成为合肥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旅游+"新业态培育态势发展良好,但还存在着缺乏发展理念和科学规划、土地性质问题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瓶颈、缺乏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等问题,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模式,政府规划时要先行突出乡村特色,强化政策激励和保障,完善组织架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8.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深刻领会,对山西省黄河板块发展乡村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开发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选取2022年山西省评选的黄河板块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追溯其发展模式及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并对黄河板块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开发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黄河板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与途径,为黄河板块乡村旅游发展以及山西省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起到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和"2006中国乡村游"两大旅游主题催热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和谐,和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文化和谐掣肘是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硬伤,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现状成为和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探讨在和谐旅游目标下,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农村发展的一个主题。然而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瓶颈,显得活力不足,新农村政策无疑给乡村旅游一个信号和强心剂,乡村旅游发展要开拓创新,融合产业进行乡村旅游创意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深度透视乡村旅游入手,分析乡村旅游创意开发,探讨新农村政策对乡村旅游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乡村旅游创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