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成渝城市群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契合点。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对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常  相似文献   

2.
国家近年来为应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遇到的挑战,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第二经济大省,也是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的省份,迎来了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推出的扬子江城市群战略有助于江苏省以及周边区域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优化区域物流结构,则是扬子江城市群加强区域融合,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三峡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真空。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和管理学网络化治理理论是创新三峡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促进"一江一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以宜昌为中心的三峡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依托其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将被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带。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作为经济带上的三大引擎,其战略布局高度和发展定位准确度,直接影响到长江经济带的健康发展。可通过构建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城市群进行横向比较,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模型,综合测度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试图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形成整体的把握并在其基础上提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正>一、关于规划背景和编制过程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培育发展成渝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优  相似文献   

6.
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江苏省顺应"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文章以扬州市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的定位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扬州市在城市群中的区位因素和发展层次等指标,为其实现精准定位和高效推进发展提供了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举措。安徽是连接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纽带,是长三角城市群向中西部辐射的桥头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家在《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当前,把握城市群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对安徽未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首要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为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开出了"一剂良方",城市群经济将会大力促进我国区域平衡、城乡平衡,有利于补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充分短板,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密度经济地带之一,2015年其GDP总量占比已超过全国四成,在我国经济格局中重要程度明显。然而,地区割据及其所导致的产业趋同、重复建设等区域冲突问题,使长江经济带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加强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SWOT分析方法在对长江经济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合作机制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创新创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用熵权法构建了数字经济指数,并利用2011年至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创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至2019年长江中游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处于蓬勃态势,且湖北省相较于其他两省增幅最大。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创新创业发展,经过内生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11.
<正>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的形势下,长江流域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正逐渐突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社会承载区域,从理论上研究该城市群的发育发展基础,有利于把握城市群的现状条件、引导城市群的全面发展,继而为带动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一般是指以武汉为核心,与周围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城市共同构成的城市集合体。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分  相似文献   

12.
从密度、距离和整合3个维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地理格局和演化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经济密度、经济距离的推动和经济整合的抑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2D状态,经济整合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关键;从子城市群来看,处于3D状态的有江淮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而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则处于1D状态,经济距离的改善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经济密度的提高和经济整合的优化将是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个面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在介绍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实施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可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拓展物流业务范围、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引领和推动全国通关一体化等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统一市场体系发展,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更需要首先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横轴,并占据我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统一长江经济带大市场意义重大而深远。运输市场既是统一大市场的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前提和支撑条件。运输市场建设发展涉及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当前,多层次、多形式、多经济成分并存的长江经济带运输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需要抓住新发展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发育。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与五大功能区战略深度融合;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以来,江苏省泰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江苏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精神,坚持"一盘棋"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整治,"一张图"实施长江沿线系统化精准管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一盘棋"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整治(一)上下协同整体联动泰州市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为  相似文献   

17.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城市化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崛起的核心工作之一。基于对黄石、荆州等长江沿岸地区的实地调研,指出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正>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高密度经济地带之一,2015年其GDP总量占比已超过全国四成,在我国经济格局中重要程度明显。然而,地区割据及其所导致的产业趋同、重复建设等区域冲突问题,使长江经济带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加强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杜媚、周中林同志《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一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在对长江经济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区域合作机制的角度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以期  相似文献   

19.
在长江经济带构筑高水平开放高地战略与绿色转型背景下,如何发挥FDI质量对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助推作用至关重要。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2010~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74座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基于环境规制门槛效应构建PSTR模型,实证考察FDI质量与绿色发展效率的平滑转换效应。结果表明:(1)FDI质量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发展效率,其中FDI出口与外资规模作用最为显著;(2)FDI质量与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受环境规制调节,随着规制强度提高,FDI质量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弱化;(3)分区域层面,环境规制弱化效应体现在长三角城市群,强化效应体现在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  相似文献   

20.
扬子江城市群位于世界级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北侧,是长江下游江苏沿江八市城市群的特定称谓。地处江苏省两大发展规划交汇处的扬州,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和谐融入扬子江城市群是当地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扬州可以以自身区位优势实现江河联动,突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生态性;并给出扬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协同打造扬子江城市群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